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以上原文
这一章相比之前多了很多细节描述。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精神与身体合为一体,能全然不分离吗?很显然这状态是我们所追求且难以实现的。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说的是聚集精气柔和而通顺能向婴儿那样纯粹吗?很显然太难了。
清除杂念到没有瑕疵呢?这状态更难。
三个排比反问,一下拉高了本章品味。
以上三种状态皆是目前佛道修行所追求却一直达不到的境界。
佛家通过打坐念佛吃斋祈祷等等各种状况状态,去追求清净大脑无杂念,却也只有零星高僧大德只能在须臾的瞬间偶尔进入状态一会儿。
但这个过程却足以解救无数烦恼中的尘世男女。因为这个过程如同洗衣服一样,污垢逐渐被洗涤的一个过程。
那些男男女女的烦恼就如同污垢被洗涤的过程一样。过程其实很爽。
道家亦是如此。
所以这也是道德经也是能被奉为道教无上至宝的原因之一。
题外话,当我们了解了那些佛道修行者的缘由后,不免会对那些男男女女产生同情吧。因为她们内心其实很苦,很受折磨。
回过头来看,老子的三个反问排比,就是苦恼之人所追求的终极状态。
所以老子本身具有终极思维。这种终极思维体现出来的终极状态就是到了临界极点。
这么个终极状态,三个排比反问就说出来了。你说奥妙不奥妙?
所以再看后面三个反问排比,就容易多了。
治理国家能不参杂自己的感情而无私清净的去作为吗?感官能不受外界影响吗?明白各种道理后,能不用心机行事吗?
这些终极状态都太难了。但因为状态存在,都值得我们去追求。最应该去追求的就是君王皇帝们。我们引用现在一个词叫格局。格局要大,才有可能成事。这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格局要小那就肯定不能成事,这是必然性,没有可能性。
所以让万事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占为己有。才是最好的状态。制定简单的生长规则。做符合规律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追求。我们把这种做符合规律的的事情的状态叫“德”吧。
老子的概念命名思维又一次体现。
道德道德,做符合道的事就是有德之人。
总结一下
1、要做某件事 要知道这件事的终极状态的画面。
2、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3、通过反问来深思
4、给追求状态的过程命名。
老子本章体现的思维
1、终极思维
2、重要性思维
3、反问思维
4、概念思维
5、画面感思维
对我们的启示
1、志当存高远,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做什么事都要想想做这件事的终极状态是什么?才能做事过程中有动力,有追求,知晓自己状态。
2、通过反问来追问自己引发思考,追问别人,粗进别人去思考。
3、说一件事情,要描绘画面感,大脑90%信息由视觉接受,大脑更喜欢画面感强的东东。
4、重要的事多说几遍和对事物学会命名
以上是我的见解,如有不足欢迎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