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羡与嫉妒心理来源于哪里?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客体关系理论来看,嫉羡来源于母婴关系,出现在婴儿出生不久。
为了说明这个过程,让我们进入一段想象的场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眼睛还睁不开,当你把乳头放在他的嘴巴旁边时,他却本能地开始吸吮。婴儿天生具有原始反射——吸吮反应。刚出生的婴儿,把世界体验为是与自己融合的,ta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ta。这会让它有一种全能感,就好像它自己拥有那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乳房功能。
渐渐地,随着婴儿与外界的互动,婴儿的体验有了区分。当妈妈及时将乳房送到婴儿嘴边,婴儿就会体验到满足,并将满足自己需要的妈妈视为好妈妈; 而当妈妈由于一些原因未能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造成了婴儿内部的不适体验,如被剥夺感,这时,妈妈就被视为坏妈妈。在这里,妈妈与乳房等同。
同时,婴儿慢慢意识到这个能够带给它无限满足的乳房是它自身以外的,它对乳房的嫉羡就开始浮现了。尤其是当婴儿渴望那个好乳房而不得时,它感觉自己被那个坏乳房迫害了,它要摧毁那个坏乳房。很多妈妈会有这样的体验,当婴儿哭闹后,重新吸吮奶水时,会非常迫切,使劲吸吮,甚至狠狠地咬嚼乳房。这可能是比较早期的嫉羡。
克莱因对于嫉羡的定义是“对另一个人占有和享受一个人所渴望的东西的生气的感受,常常伴随着想要夺走或毁坏这个东西的感觉。”。嫉羡根植于二人关系中,刺激着想要夺走和破坏别人的所有物的冲动。
渐渐地,长到4-6月时,婴儿会体验到原来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是一个妈妈。当它再次体验不好,攻击那个坏母亲时,它会产生恐惧、焦虑、内疚和哀伤,它怕自己伤害了那个好母亲,并想要修复被爱的母亲受到的伤害。这与我们成人对嫉羡的体验是类似的。
婴儿渐渐体验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妈妈,还有爸爸的存在。而且这个爸爸常常与它争夺妈妈。这时候,在婴儿的内心里嫉妒开始萌芽了。这种体验会在以后的生活里,常常出现于三人关系中。
嫉妒是基于嫉羡之上的。它产生于三人关系中。它的基础是爱,它执着于对所爱的客体的占有,想要除掉竞争者。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是天然存在的。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嫉羡和嫉妒,是每个婴儿都会有的体验。谁也不会幸免。这是正常的发展规律。而这种体验也会在我们以后的关系里重复出现。
虽然,嫉羡和嫉妒是生命必经阶段产生的,但随着我们人格的发展,它们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的不同阶段上,表现出来的倾向和程度会有所差异的。我们可以通过成长、觉察和转化,消弱它们的负面影响,发展它们的积极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