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1958/9129c8d2409948c3.jpg)
2018年9月29日,“中学语文素养植根工程”中期展示会上,我指导的学员——庆阳六中的赵永涛老师讲授了《氓》一课。之前的研修中,我们小组围绕“如何让学习真正的发生”进行了多次研讨,所以本次展示课我对赵老师的要求就一条——让学习真正的发生。经过多次调整、反复打磨,最后的展示课,其亮点可圈可点。如何让学习真正的发生?从赵老师的展示课中可以提炼出以下三点做法:
一、以学生提问为基点,先学后教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那么这个问题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老师的经验预设?还是来自于学生的自主提问?
赵老师的这堂课以呈现“学生的问题”为基点,所有教学活动的跟进与演绎,都以学习中产生的真实问题与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为前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课前,赵老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文本后进行提问,将学生的提问按照教学目标的指向由浅入深地进行分类梳理。
第一类:
1.本诗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无名氏)
2.为什么以“氓”为题?(范国立、黄旭东)
3.本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故事的?(段泽群)
4.女子嫁给男子后遭受过什么?(陈泽剑、杨健行)
第二类:
1.诗中三次提到淇水,有何作用?(葛文旭、赵思诺)
2.女子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最后一句?(薛斐元、无名氏)“亦已焉哉”是对男子的彻底失望还是原谅?(李旭)
3.赋比兴手法的好处?(来思怡、李佳琪)女主人公自己写的还是他人写的?(贾晨阳)为何以桑树比喻女子?(赵思诺、高培琦、勾羿斐)
第三类:
1.女主人公的形象?(杨健行)
2.婚姻制度,社会风气?(张钊)
3.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为什么如此低下?男子为什么如此……(张淼)
4.女子的兄弟为什么嘲笑她?(张淼)
整节课,教师边展示学生的问题,边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让学生的思考逐渐走向深入。因为问题的呈现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路径是相同的,所以这样的课堂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更主动的去学习,也能有利于学生基本思维模式的培养。
二、以追问为路径,引导生成
高效课堂,提倡顺学而导。“导”的方法之一便是追问。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发展理答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最及时地启发学生思维。它是学生基本回答了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
赵老师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凝滞处,创设情境,层层追问,引导生成。例如在探究“女子悲剧原因”这个问题时,赵老师说:“我很奇怪呀,亲人婚姻破裂,做兄弟们的应该安慰才对啊,不安慰,即便同情也好啊,可是为什么要嘲笑呢?”在学生始终找不到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时,赵老师提示学生关注文本,让学生思考:
“当初女子没有立刻答应婚事的理由是什么?”
“最后结婚时有媒人吗?”——子无良媒
“难道说媒人和婚礼被忘记写进去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这婚事是谁定的?”
……
围绕着学生认知上的难点,教师细致地引领,以文本语言为依托,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走进远古的民风民俗。
三、以拓展材料为媒介,助力深读
新的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深度学习,已经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普遍认为,灌输与训练的方法不能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而深度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阅读教学,如何丰富学生的认识?如何拓深学生的思维空间?赵老师利用手机适时推送拓展资料,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在探究“女子的兄弟为什么嘲笑她时”时,赵老师推送了这样的一则材料: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婚姻史学者邓志伟认为,先秦时代,是中国古代爱情的黄金年代。当时的人们,从山野上随手采摘鲜花送给爱慕的人,可以男送女,也可以女送男。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各地,人们吹笛子,抛绣球,自由恋爱更可直达婚姻。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礼法的强化,将自由恋爱的大门逐渐关闭。(节选自《我们的示爱史》,作者:曹红蓓)
女子的兄弟们为什么嘲笑她?当时的爱情风俗到底怎样的?在质疑中揣摩故事的真实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将言语的正确动机和言说的内容、形式统一起来,提高了汉语素养。
在探究“女子的生活是否贫困时”时,赵老师推送了学者傅道彬的观点:
以前多种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都把“氓”看做偶尔搞一点小商小贩活动的乡下人,实在是对氓的身份的误解。无论是氓,还是《氓》中的“我”,都是城邑中的贵族,其中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也是城邑青年贵族的故事。(节选自《至于顿丘》,作者:傅道彬)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明显,专家的观点与学生先前的结论是有分歧的,是盲从权威还是坚持己见?重要的是要在文本中找出证据来帮助自己做出最后的判断。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自己的观点依据,贴着语言行走,不仅读出了作者的意图,更是在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判断。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次课堂展示可以说是赵老师课堂教学转型的一次探索,我惊喜地看到他已经开始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让学习真正的发生?我认为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挑战的学习任务,二是学生要主动探究。不能不说赵老师的课“让学习发生了”,但是如何让课堂更精准、更有实效性,我认为本堂课还有亟待完善的空间。
一、关于课堂问题的设置
将学生的提问按照内容与技巧分类呈现,未尝不是一种方式,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很多表层问题是通过预习就能解决的,再拿到课堂上来,自然会低效。此外,问题太多难免会在思考方向上存在着交叉,有时候前面已经交流过了的思考,又被学生拿来阐释后面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教师应该有一种在课堂对话情境中所凸显出来的宏观架构视阈下的主问题意识,建议教师打破分类界限,把内容与技巧的问题融会贯通,将学生的提问整合成老师的设问,用主问题吸引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课文研习过程中,然后在具体的研习中可以将学生课前提出的比较细微的,对主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的小问题穿插其中,之后通过师生互动聚焦,通过生生间的问题交流,逐步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实现思维由“发散”到“聚焦”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主问题的认知方法和学习策略。
例如《氓》一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学生的若干提问中选出或者整合出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一定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确定主问题: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生提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看看女子有哪些遭遇,女子在恋爱、结婚和婚后都经历了什么呢?由这个问题为统领,教师和学生的提问互为补充,以此带动对诗歌全篇的研习。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地融进了学生的若干提问:本诗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女子在嫁给男子后遭受了什么?写女子为什么三次写到淇水,还写到桑树呢?……如此,既体现了以生为本,随需而教的,又能引导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逐渐深入。
二、关于课后作业的布置
赵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建议阅读曲黎敏的《诗经:越古老,越美好》”,设计意图一是因为借校借班上课,无法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检查,二是出于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这样的设计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我总觉得教师对作业功能的认识还不够。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任何一堂课的作业设计都是应该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而进行的,这是唯一的标准,此外别无其他。布置阅读作业无可厚非,但是阅读什么?为什么要阅读?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一是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的阅读与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真”学习的起点,如何巩固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如何让思考再深入一步?这需要教师通过作业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路径。例如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并且了解了先秦时期远古先民们的生活状态。那么教师能否给学生相关的阅读拓展,然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然后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如此,既契合了学习目标,又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拓展与深化。
二是要思考如何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的需要。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个体上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真正的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预设弹性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与提高。于此,教师可以设置处在大多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业,让所有学生完成,然后在读写内容、读写数量、作业形式等方面再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做具体的要求。
让学习真正发生,就是让思考真正发生。不仅需要真问题作为起点,需要合适的内容与路径来引导,更需要教师有一种开放的教学观。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知识的学习到关注思考的发生,从关注答案的质量到关注思考的过程,如此,学习才能真正的发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41958/2dffcff20d03358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