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降大任,敏感重大题材,先下手为敬。
历史常常会为各种重大任务自行选定各种重要人物。
历史人所选定的重要人物也常常能够自觉担当起所应担当的重大任务。
此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助时势。
《保卫延安》同杜鹏程的创作关系正是这种情理。
一般人只知道杜鹏程在1949年至1953年四年间创作完成了《保卫延安》,岂知杜鹏程在延安保卫战正在惊天动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之际已正式酝酿创作《保卫延安》!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947年初春延安保卫战刚一拉开序幕的时候,杜鹏程这位历经童年孤儿寡母贫寒日子熬炼、少年半工半读艰难岁月磨炼、青年丰富多彩革命生活铸炼的青年才俊,正奉命在王震将军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第十团二营六连担任新华社战地记者,因此他不仅是延安保卫战的亲历者、见证者、战斗者、,而且是延安保卫战的感受者、报道者、讴歌者。
正是在每天同无数热血沸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战士们亲密无间的生活、交谈中,每次对大智大勇、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的将领们满怀敬仰的接触、采访中,杜鹏程当时就万分感动、灵感迸发,萌生了创作《保卫延安》的强烈而明确的冲动和热望,于是他除了采写新闻速写、通讯报道之外,一切都在为创作这部小说在做最为充分的准备:不仅天天雷打不动地写战事日记,举凡人物印象、生活感爱、风土人情等等一无所遗;而且常常写作不受时空限制,所有行军包袱、老乡灶台、阵地石墩等等照用不误……正像他在《<保卫延安>的写作及其它——重印后记》一文中回忆当时构思创作所说:“这一场战争,太伟大太壮烈了,随便写一点东西来记叙它,我觉得对不起烈士和在战争中流血流汗的人们。然而要写一部长篇巨著,并且在我们现有的描写战争作品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创造,又谈何容易!”
显而易见,《保卫延安》不是受上级指令而创作的,也不是被别人启发而创作的,更不是模仿某部名著而创作的,而是自发灵感、自我酝酿、自觉准备、自行创作的,令人拍案惊奇,迪人取经效法!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