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故乡,一个在河南,一个在青海。河南是第一个故乡,生活了10年,因为弟弟需要照顾,9岁才上学,朋友不多也没什么很好的玩伴,很多事都模糊了,只有几件事是记忆犹新,因此根据记忆将在后期展开成独立的小故事。
在河南时,我们家境应该说还不错,爸爸远在青海工作,每月会定期给家里汇款,当时在农村,这已经是令人人羡慕和眼红的了,经济上虽然好于很多同村的人,但好强的妈妈却独自一人挑起了体力繁重的农活。
妈妈是既当爹又妈带着四个年幼的儿女在身边,家里忙完地里忙,没有一刻停歇的时候,奶奶又双目失明根本帮不上什么忙。四孩子中,姐姐最大10岁,弟弟1周岁,我和妹妹在中间,我们的年龄差距依次递减小三岁。
儿时的记忆中,农忙时,妈妈是最忙碌的,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一整天都在地里忙,连午饭也在田间地头解决。午饭通常是头天晚上备好的,或是杂粮馒头+小菜,或是炒好的干面条,或是烙好的饼子。倔强又要强的妈妈从没准点吃过饭,如果不是饿极了,会一直干下去,到了实在支撑不下去时,才把冰冷的馒头,炒面,饼子就着冷开水拔了进肚子。往往食物刚下肚,酸痛的腰背还没缓解,就又立即操起农具接着干。就这样,一直要等到太阳落山了,地平线另一侧的月亮悄悄爬上树稍头了,妈妈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家赶。
第二个故乡青海,生活了5年,这个时期发生的事基本上印象都很深刻,但也只挑拣了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作为故事的大纲,因为这几个片段是我生活在青海期间最快乐的时光,后期也会一一奉上。
之所以从河南碾转至青海,是因为爸妈长年两地分居,聚少离多,一年仅探亲回来一两次,一次在春节,一次在中秋。对在农村的妈妈和四个儿女,以及双目失明的老母,平时都是以书信往来沟通。爸爸的来信也只是象征性的问候全家平安否?奶奶健康否?四个儿女有无听话否?也没有更多一点描述对妈妈的想念。而妈妈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根本无法把对爸爸的思念付诸笔端以解相思之苦,即使有来信也只好委托他人读给自己听。加上长年呆在农村的妈妈还要忍受住村里鸡飞狗跳事件的骚扰,久而久之,再坚强的女人也会有承载不了的那一天,慢慢的妈妈内心的委屈,情感的落寞开始在心里慢慢发酵,对爸爸的不解与埋怨与日俱增。同时看着四个儿女也渐渐大,教育也是最令妈妈头痛的问题,所以在奶奶过世后的第二天,最后妈妈以离婚相逼迫要跟随爸爸到青海。
爸爸虽然不常回来,但还是爱着这个家的,只是结婚后就一个人出去当兵,接着就被分配到青海在军工厂上班,十几年时间始终是一个人上班和生活,习惯了没有妈妈在身边管束的日子,潇洒快活惯了,所以也不急着把我们带到青海,只在年底时带着各种吃点、穿的、玩的、用的来表示对家人满满的爱,满面春风的回到家里。这次被妈妈逼迫也是淬不及防,考虑了良久,想想家里的两个老人都已不在,而最疼爱的儿子已经三岁,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却因弟弟无人带,九岁才入学,现在弟弟已4岁,7岁的妹妹也到了入学的年龄,思前想后,最后下定决心把妈妈、弟弟和我带先带到青海,姐姐和妹妹暂时寄养在舅舅家。
就这样,我三年级下学期开学之前,和妈妈、弟弟一起跟随爸爸到了青海。
目录
-----------------------------------------------------------
2、偷吃炼乳的小姑娘 4、离家出走的小女孩 6、青海夏天的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