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告诉我的是,什么是网络界面的可用性设计。
显然,它阐述的最大法则就是,别让我思考。
Chapter 2
人们惯用web界面的方式--扫描,满意即可,勉强应付。
扫描是人学会阅读后促成的基本技能,省时省力,因而设计者不应抱怨用户没有一字不落地欣赏完他的作品,而应根据扫描习惯做出改变。如果用户只会看见海报,那就制作最有影响力的海报吧,利用这一点没有错。
用户在忙碌中只需要一个符合他们标准的答案,不求最好,并且网络操作多具有反悔选项,不必担心误操作的后果。
用户常常不深究产品的原理机制,在不懂操作意义或理解错误的情况下仍可以用的很流畅。但这样真的符合产品设计的初衷吗?勉强应付的结果是效率不高,如果设计能使用户更容易查找、更容易理解操作和被引导,觉得自己拥有操控整个全局的能力,那将会让他们用的更好。
Chapter 3, 4, 5 阐述了几个基本的指导原则。
Chapter 3
专为扫描而非仔细阅读准备的设计。我们可以采取那些标准化的设计模式,毕竟很多情况不需要重新造轮子。
简洁胜过一致。
建立有效的视觉层次——越重要越突出;把逻辑相关部分放在一起,也就是亲密性原则;逻辑上的包含在视觉上进行嵌套。
把页面划分成明确定义的区域,并标识可以点击的地方。降低视觉噪声,避免内容过于密集,位置错乱。
利用标题并贴近段落,保持段落简短,突出关键字。
Chapter 4
第二个可用性定律:用户喜欢无需思考、准确无误的选择。需要选择的次数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每次的点击有多“艰难”。
Chapter 5
关于广告版的内容提醒:不要有多余的文字,包括不必要的欢迎语、提示语。
Chapter 6
主要说明了网站导航的设计准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章。章节以在超市寻购链锯的情景展开,类比了用户进入网站后的流程操作:为了寻找一个目标——询问或是浏览。询问就是页面中的“搜索”功能,一步到位(但有时没那么简单),浏览就是使用了网站导航功能。不同于超市的是,网站让人感觉不到大小、方向和位置,在让人们全新投入的同时也往越来越深的方向探索,以至于迷失了方向,不知身在何处——这比现实更让人眩晕。
导航的主要用途是,帮我们找到目标,和告诉我们身在何处。同时它也可以包括对当下内容的概括,暗含如何使用网站,以及帮我们建立对网站的信心——它值得我去使用。网站导航的习惯用法是,在每一页上方包含:网站ID, 栏目,当前位置指示器,实用工具。ID是定位当前网站的重要标志,实际也是最好的广告,比如知乎的ID就让我印象深刻——每页上方都有一个蓝底白字的黑体“知乎“二字,悦目的蓝色一直延伸到整个框架中(我甚至在工作时不敢打开知乎问答,因为它很远就能被辨识出来哈哈)。

栏目也就是主导航条,一般包括Home, 主要内容,Support等项。实用工具链接到不属于内容层次的重要元素,比如注册/登录,帮助,我的账户等等。不同类型网站的实用工具不尽相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搜索,对很多页面来说必不可少,最好每个页面都放一个。但搜索有时给我带来糟糕的体验,比如购物类网站的搜索会在完全不合意的结果之外给出一大堆无关结果项,误推测了我的意图,又或者我通过更复杂的方式找到了结果,而用搜索时,该有的结果却没出现。还有种情况,网站自动跳转百度搜索关键词,如果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我还要用站内搜索功能呢?这些网站可能需要更强有力的算法了。
当前位置指示器 "You are here" 包含在栏目内,需要加以突显,不管是改变颜色,使用粗体,按钮反色,改变底色。
还有一个东西,作者称之为“面包屑”,就是告诉你当前位置的一个层级菜单,像这样:

菜单要摆放在内容最顶层,用“>”作间隔,加粗最后一个即当前元素。
此外,关于栏目以外的页面主要内容,需要注意一点:保证有一个醒目、名称与链接一直的页面名称。
本章最后,作者介绍了美妙的tab,通过切换不同的标签就可以翻到对应的位置,是少有的成功运用到网页界面的实物例。利用标签要确保:当前页在最前端,与其他tab有颜色对比。
看了一小半,下篇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