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作者阿摩司通过自传体的形式,向外表达一个犹太家庭和民族交织的故事。所有以巴以为背景的作品,都逃不开复杂的民族宗教与纷争,这部作品也不例外。
犹太民族的文化特性,来自于两千年的地球流亡生涯,整个民族的谦卑是在各民族和宗教的夹缝中求生存形成的。
作者阿摩司出生于巴勒斯坦,被父母要求只接触学习希伯来一种语言,做幸福的希伯来人。让他不再像父母一样觊觎不属于他们的欧洲文明而带来的痛苦,“安定”大概是天下父母共同的爱子之心。作者就是在这样一个井然有序恪守规则和肩负上一代人的热切希望下压抑的成长。
他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受经历过大流散得到欧洲文化熏陶的老一辈犹太人、会17国语言博学的父亲、著名犹太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伯父、还有文学系毕业的母亲的影响,为他的作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一家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间狭小的地下室。
父亲阿里耶在守望山大学图书馆谨慎卑微地工作,即使他精通十几种语言博才多学,但最终却是因种族歧视和以色列建国前后政治局势的不稳终其一生都是图书馆中的一员,始终都生活在享有“世界声名”的伯伯的巨大阴影下。
母亲范妮亚,自小优越的家庭中长大,接受着欧洲文明的熏陶,思想独立有文化教养且魅力非常。经历了大流散和家族财产没收后的萧条,跟着父亲蜗居在一间地下室生活了十几年。
母亲范妮亚光芒在终年的繁琐和阴暗潮湿里黯然、抑郁,最终在儿子12岁半时自杀。她的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阿摩司的谅解,“因为她的不辞而别,没有片言解释………”
范妮亚的痛苦,通过作者的笔端能一直写进了人心里。那种日夜消磨带来的焦虑、深渊般的绝望、被折断梦想的翅膀的折磨,现实把她从精神上的打垮了,没有人能救她,她对世界感到绝望,活着,并不能让她成为真正的自己,最终选择放弃。
人生,真的不是所有的,都能够退而求其次!
一个被歧视的民族和被压抑的家庭,霸占、征收、驱逐……周而复始,倔强生存下来的犹太人,谨小慎微的与各宗教和平相处。母亲去世父亲再娶,基于对父亲的怨恨,阿摩司选择与父亲的期望背道而驰,义无反顾地去了基布兹,决心做一个粗犷的新式犹太人,但事实却事与愿违,就像西方人很难真正融入我们中国文化一样。
这段经历,让他终究是延续了克劳斯纳家族的链条,成为了伯父那样的人,也算是实现了父亲对他的期望。
1947年的11月29号,经过投票,犹太人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家。一个民族对于拥有名正言顺的家园的迫切渴望,在那一刻,化成犹太人的高歌、起舞、啜泣,和黑夜里父亲声嘶力竭没有任何辞藻的叫喊、默默流出的眼泪……
家园和土地,永远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人的归属。没有归宿的浮萍,命运只会是随风飘散直至消失。
以色列国家建立了。流散在各地的犹太人都找到了回家的路。犹太复国主义的先驱者与旧式犹太人之间的碰撞也伴随而来。
生长于旧式犹太人家庭,又在基布兹接受了犹太复国主义新人教育的作者阿摩司,思想和身体里留下的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所以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出版自2002年,2004年首次出版英译本为东西方读者熟知,2005年获得“歌德文化奖”, 5年间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14年中文版本出版,拥有这多光环的自然有它深度精妙和底蕴。
以色列,自建立起,就导致众多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扎进了难民的范畴,导致阿以双方干戈不断,尤其是在增加更多的其他战事因素,令这方热土和土地上的人们终日经历着饥寒和死亡。
这部史诗性的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里,演绎了以色列建国前后犹太和阿拉伯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从和平共处到相互仇视、敌对、兵刃相见。犹太复国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以及英国托管、撤离后一些其他国家在以色列建国和巴以关系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导致和平年代依然战火不断。
看完这本“难读”的书,收获了爱——民族的、家庭的、亲情、舐犊之情书中都透着一份无奈的沉重,黑暗——来自于民族的家族的还有心理的。借用书中前言中美国学者吉姆拉斯-劳赫的观点结束这篇不尽言的笔记:“以色列犹太人具有深深地负疚感,为在两千年流亡和大屠杀时期听任自己遭受苦难负疚;为即使失去了古代信仰仍旧回到先祖土地上负疚;为将穆斯林村民从他们土地上赶走负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