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回京的火车上想起来自己的课件还有一部分没有完善,于是边翻看资料边梳理“态度”这个课题。
什么是态度?简言之就是主体对目的物持久的评价,这里面包含有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行动成分。比如“我喜欢喝酸奶”,这个算是我对酸奶的持久评价,里面的“喜欢”是情感成分,“酸奶”是认知成分,而“喝”就是行动成分了。
那么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人的行为是受到态度和环境的双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态度虽然不能决定主体的行为,但也会对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知道了态度的重要性,那就要进一步研究怎么转变态度了。态度的转变有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所以要首先让被说服者“依从”,这些又要从说服者、被说服者、信息内容的角度来入手。
而从一些技巧上来说,改变态度有“不充分理由效应”,比如先改变行为,而当认知和行为产生冲突时,最后会自动调整认识以适应行为,取得行为与认知的统一。还有一种“过度理由效应”,就是为行为提供过度的外界,也会最后导致态度的转变。平时经常使用的还有“登门槛效应”和“挂灯笼效应”。
没想到还真的被我整理出来了一些态度的基本常识,可以做到课件里了,再加上各种案例,就可以跟更多的人分享这些内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