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曾经说到“国学”,如今,与其把它归类为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更为合适。无论传统还是当下,国学便是我们的“中华文化”。对外国人看来,中华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的,故而被称为“汉学”;对西方人看来,中华文化又是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传播性的,凡中国周邻,受汉语言文化植入并发展的文化都具有了浓重的东方色彩,故而,又被称为“东学”。这一些,作为国人都是十分值得自豪的。
然而,“中华文化”或“国学”这样的词,还是太笼统。它究竟包含有什么呢?太多太广了。
孔孟儒家是国学
儒学,应该是最贯穿始终的国学门类。从先秦一直到晚清,以儒家治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东周有孔子六经、孟子、荀子;汉朝有董仲舒;唐朝开始科举考儒家经典;宋朝大儒叠出,上有周敦颐和二程,下有朱熹;《四书五经》此时提出,《十三经注疏》更是应用于了人才选拔;到了明朝,儒学之下的理学和心学分庭抗礼,达到空前;清朝的八股文,最终将经义之学包裹于牢笼。

宋本《十三经注疏》
如果现在仍将国学释义为儒家文化,那必然会带来些负面影响。毕竟经典之中,有精华亦有糟粕。我们要去粗取精,方可清澈明净。
诸子哲学是国学
孔子再伟大,毕竟也是一家之言。我们的东周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道家有老庄,墨家有墨子。法家有管仲、商鞅,有韩非、李斯,秦朝的强大不可一世。其余还有兵家孙武、阴阳家邹衍、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他们如八仙过海般,展示着自己的强大思想,为社会带去进步。据说,与东周同时代的古希腊、古印度又何尝不是圣人辈出的时代!希腊有着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有着释迦牟尼。曾经的辉煌奠定了不同的文化基础。
诗词曲赋是国学
关于文学中的地位,没有什么比诗歌更重要的了。可以说人类一有语言就有诗歌了。《诗经》之中的句子大部分不就是当时民间的歌谣吗?还有着官府的音乐唱词,宗庙祭祀的歌曲,最初都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的。诗,经过了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朝是为鼎盛,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唐诗至今传唱。最喜欢的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不仅通俗易懂,还反映了社会和人民,意义达练,有滋有味。同学们有兴趣可以找来读读。
宋朝兴盛的词,曾经是配乐歌唱的。苏轼和柳永的词若分别唱出来,肯定是男低音和女高音的不同。元曲除了配乐,还要表演。除了我们常念叨的“枯藤老树昏鸦”,还有套曲和表演,成为了现代戏曲的雏形。语言是如何有艺术感的?诗歌便是表达。
书法绘画是国学
现代国学概念中,除了先秦经典和诗词歌赋之外,还经常被人们提起的便是艺术。写得一笔好字是艺术,画得好画的亦是艺术。书法中有字体的演变,从篆书、隶书到草书、楷书。大家的名帖被视为珍宝,前段时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日本东京展出,不也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慕名的游客前去参观?如此大家还有苏轼、米芾,就连宋徽宗那著名的“瘦金体”亦是文人临摹学习的对象。

苏轼《江山帖》
绘画就更不必说了。古代有张僧繇、吴道子,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近代也有着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名家。国学之谓,除了历史哲学,还有文学艺术。
天文地理也是国学
为何天文和地理也算作“国学”了?当然。举个例子,如果我讲到孔子周游列国,就需要地理。孔子是鲁国人,鲁国在哪,是今天的山东省。山东省的简称不就是鲁吗?“鲁”这个地名我们用了3000年。齐鲁大地就是以泰山而分的,靠东靠北是齐,在南在西是鲁。
怎样还能用到天文呢?古历法,古星象;周朝人以岁为年,岁是什么,是岁星,就是现在的木星。了解木星的运行规律,了解纪年。说细了还有二十八星宿,而且二十四节气也是国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