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这个词,发明得非常好。整个世界,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蜘蛛网,把每个人都“网住”,信息通过一次或多次,经过少数或大量的网线,传递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人。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一种人,他们善于为这个世界编织更多的网线,让点与点之间的传递,有更多的可能,这种人,就像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蜘蛛侠 一样,来去穿梭于任何一个地方,然后以神奇的方式完成一些普通人所无法想象的任务,这样的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另一个名称:产品经理。
今天拆解的一本书,就是讲如何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蜘蛛侠,书名就叫《结网》。
为什么要拆解这本书,理由大概有三个方面:
- 作者是腾讯前产品人,负责过战略级产品。
- 作者有创业经历,经历过产品从0到1的过程。
- 整本书的写法可读性强,深入浅出。
推荐理由中,第一点和第二点看起来很类似,其实这里面是有细微的差异。先说作者简介吧
作者王坚曾是腾讯QQ邮箱的产品经理,Q吧产品总监,高级战略经理,目前是糗事百科的创始人。
从作者的经历来看,在腾讯负责过QQ邮箱,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因为QQ邮箱事业部的负责人,就是张小龙,微信产品负责人,互联网界大神级的人物,在腾讯,张小龙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在这样大神的麾下锻炼过,专业素养肯定是没问题的。后来又转战其他产品,并进入腾讯战略部负责战略。能力和视野,也都非常到位。
但假如只有这样的经历,而没有创办糗事百科的经历,那么他的书就不一定值得推荐。理由在于:腾讯这样的公司,尤其是产品方面,是有非常成熟的培养体系和强大的支持体系,一个有潜质的新人,经过努力和平台的培养,几年下来,都可以成为一个职业的产品人,但这个产品人对产品的理解,不见得就足够深刻,只能说是熟练和专业,而往往在一个大平台中总结出来的东西,是被忽略掉平台的力量的,而恰恰平台的力量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外企出来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创业都不成功的原因。放到写书上,也是如此,要写一本好书,对作者的要求肯定更高。
反过来说,如果只有第二条推荐理由,而没有第一条推荐理由,那么这本书同样不是很值得推荐。就像业界也有很多野蛮生长的高手,他们可能有着某种天生的商业直觉,又有审时度势的能力,然后能拉起一帮人跟着他一起干,最终把事干成。他们是经历了从0到1,但他们不见得能准确分析出自己的成功关键,更不一定能有系统有逻辑地,分享自己的心得,完成传道授业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写的书可能就容易流于鸡汤,而没有太多干货。
本文的作者恰好具备了以上两个条件,而且整个行文还能做到可读性较强,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
细读本书,这本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 如何完成从概念到产品的落地
- 如何培养产品经理的软实力
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来拆解本书。
如何完成从概念到产品的落地
作为一个业余的创业者或者产品负责人,在面对一个商业概念时,常见的做法就是:
- 我们发现XX地方存在这样一个需求,没错,这就是客户痛点
- 这个客户群体很大,市场规模XXXX亿
- 我们可以这样这样来解决这个需求
- 我们需要XXXXXXX的功能。
- 做个APP(网站/微信公众号)吧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呢。但真正专业的创业者或者产品人,是绝对不能这样做的,因为一个从一个概念,到一个产品,中间是要经过很多步骤的,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步骤,来保证思考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这时候就要引入一个模型:Scott McCloud产品创作模型。
Scott McCloud在《理解漫画》这本书中,提到一个任何产品的创作,都是需要经过六个步骤:概念->形式->风格->结构->工艺->外观
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也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分别的对应关系是:
- 概念: 满足用户什么需求
- 形式: 产品形态
- 风格: 整体风格
- 结构: HCI(人机交互)
- 工艺: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
- 外观:GUI(图形用户界面)
所以专业人要做一个产品时,是需要同时从以上六个方面来考虑的,然后按照此步骤来完成各个模块的构思,最终才能做出一个合格的产品。
而在完成从概念到产品的落地过程中,最最重要的肯定是:概念。因为其他的步骤,都是依照概念来设计的,可以说概念就像写作大纲,大纲定下来了,其他的才好写,大纲都是含糊的,很多时候写出来的东西就是乱七八糟,难以自圆其说。
在我看到的市场上,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失败的复盘记录中,创始人说的最多的,就是他们的产品解决的不是一个真正的需求,而是一个伪需求。
那么,为什么很多创始人在失败之后,都能分析出这个原因,但在设计产品时,就没有考虑清楚呢?就是很多人对于自己所提出的概念,往往抱持一种非常可怕的惯性思维:自己的孩子最可爱。
就是这种思维方式,让众多的创业者或者产品人努力错了方向,反过来,真正专业的人,却是用另一种态度来对待概念: 有罪推论。
他们考虑的,永远是要通过各种严苛的问题来过滤自己提出的概念,只有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出的概念,才是可以正式立项的商业概念。这些过滤概念的问题包括:
- 世界上有没有人已经做过了?如果有,全球最佳的实践是什么?
- 这个概念能否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能否一句话说清楚?
- 进入的壁垒高不高,有无技术、成本、特定资源的壁垒?
- 哪些用户能从中受益,他们的画像是什么?
- 有没有商业模式?
- 能否有投资人的认可?也就是到底能做多大?
如果这些问题都能有很好的回答,且不是主观臆想,有事实依据,那么这个概念才是具备落地可能性的概念。
接着就是把概念变成图纸,这时开始涉及设计和研发的模块了,这部分的内容涉及到比较专业和细节的东西,就不再展开来阐述了,但里面有个重要的概念,作为产品人还是需要重点关注,就是产品经理的三张图表:产品结构图,产品蓝图和产品功能描述表。它们在一起构成了产品文档,这个产品文档在较大产品开发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是产品经理在跟设计人员,研发人员沟通的蓝本,没有了这个,沟通效率就会很低,大家就需要更长的磨合时间。
图纸完成后,就进入正式的产品开发工作了。接下来的重心,就是项目管理了。项目管理这部分,在大公司是有项目经理来负责的,但小公司就不见得有人负责,往往是产品负责人兼任,但项目管理其实是一个专业活,很多人以为自己做得产品经理,当然做得了项目经理,这就是图样图森破了。为什么很多公司的产品,迟迟发布不了,从预期1月份发布,拖到2月份,甚至3月份都有,甚至连一些业界知名的人,比如锤子,老罗我觉得他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但他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项目经理,项目管理需要考虑到进度,需要考虑到参与的人的工作习惯,需要考虑到参与人的职业化程度,甚至考虑到各自的利益诉求。所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在本书中提到非常有用的建议:
- 用更小的颗粒度来细分项目任务
- 根据成员过往的履历来预估时间
- 照顾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让所有人上船
- 建立团队的“世界语”,所有参与方对同一个词汇必须有统一的理解
- 对于不够“职业化”的同事,要特别对待
- 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来向所有成员展示项目进度
- 项目哪怕有细小的成果,都要及时给予项目成员激励,形成正反馈
PS: 颗粒度:简单来说就是衡量尺度,比如一个房间假如有二十四根灯管,现实中是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灯管的,如果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灯管,那么颗粒度很大,如果一个开关控制三根灯管,那么颗粒度就很小。
剩下的工作,就是数据分析,检查更新,拉新等非常细节化的工作,在本文就不再详细列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原文。
如何培养产品经理的软实力
要提高产品经理的软实力,就需要知道产品经理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然后需要哪些关键能力,以及需要哪些能力外的品质,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产品经理。
在作者看来,产品经理的工作是分成三大模块的:
- 战略性工作:战略布局,新产品开发,产品改进演进
- 日常性工作:收集分析竞争情报,协调资源保证产品正常运作,执行商业计划
- 阶段性工作:参与新产品开发,年度商业计划制定,营销活动、用户教育,降低成本
道理不难,说出来大家都知道,但往往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对某些工作会比较擅长,对某些会比较不擅长,而人往往对于擅长的事,就会特别关注,并最终形成正反馈,而对于某些不擅长的事,就会回避或忽视。但这些工作,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都是必须做的,所以就必须有一套好的机制,来对自己提醒。比如: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这样就能照顾到各项工作,必逐步养成习惯。
要能把以上的工作都做好,是需要非常多的能力。但里面有两个最为主要,就是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试想一下,你没有观察能力,你怎么能找到客户潜在的需求,你如何能提出产品改进的建议!你没有推理能力,你如何理解战略布局,如何从竞争对手的情报中,提炼出有用的应对措施,如何在过滤概念时,设计用户访谈的问卷!
除了锻炼这些能力之外,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来说,很多时候,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如果没有培养起相应的品质,也是难以胜任这种工作,这些品质被提炼出来包括四种:
- 面对逆境的正确态度
- 创新精神
- 自省
- 练习计划
没有面对逆境的正确态度,你容易被打垮,没有创新精神,你无法推动产品和团队向前走,缺少了自省,比如前面提到的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就是自省的产物。而没有练习计划,包括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就只能是缓慢地提升。所以这些品质,对于软实力的提升,是起到关键作用的。
《结网》这本书,没有太多哗众取宠的噱头,也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就是一本用大白话写成的良心之作,以上包含我个人的见解,不一定正确,欢迎同行一起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