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一百贝齐帆齐微课
2021年的端午|好将沉醉酬佳节——苏轼诗词中觅端午

2021年的端午|好将沉醉酬佳节——苏轼诗词中觅端午

作者: 小土尘 | 来源:发表于2021-06-14 13:40 被阅读0次

    近日读东坡诗词,恰逢端午,好奇心起,不知千年前的宋人苏轼是如何过端午的,今日就随我在其诗词中一探究竟吧。

    一、赏民俗悼念屈原

    苏轼有《六幺令·天中节》一词,可算端午民俗小百科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 ,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题目“天中节”,即我们所说的端午节,又有端阳节、龙舟节等别称。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故有此称。其实在苏轼的其他端午作品中都是称为端午的,唯独此处用天中节。

    词作中提到了多种端午民俗,可以让我们一窥北宋年间人们的端午盛况。

    1、 缠虎符 五月,民间有“恶月”、“毒月”之称,此月常常瘟疫流行,毒虫滋生,古时人们为了避邪祛毒,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叫作“虎符”,缝在儿童手臂上,为其辟邪消灾。女子也会将其坠在发髻上。

    2、 插艾蒲 词中有“门前艾蒲青翠”,将青翠的艾叶挂在堂中,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上,可以辟邪驱鬼。相传五月五日,瘟神会散发瘟疫来惩戒人们,天帝生了恻隐之心,就派人暗示人们只要在门上插上艾草菖蒲,瘟疫就不会降临。这其实也是表达了古代人民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艾草和菖蒲也恰有驱蚊驱虫的功效。

    3、 放纸鸢 词人在端午这天看到“天淡纸鸢舞”,纸鸢就是我们现在的风筝。据说在端午节时南方孩童会放纸鸢,称为“放殃”,顾名思义即通过放风筝的方式消病除灾。

    4、 吃粽子 “粽叶香飘十里”可见吃粽子是家家户户的习俗。苏轼在其他端午诗中称粽子为“菰黍”,“饭筒”,又有“角黍”、“筒粽”之称,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习俗沿袭千百年至今,花样繁多。

    5、 赛龙舟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可见苏轼眼前的龙舟比赛盛况。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现在此项运动已经成为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也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悼屈原 “凭吊祭江诵君赋。”这首词下阙悼念屈原,借古伤今。

    屈原的故事家喻户晓,已经成为端午节的题中之义。传说楚国大夫屈原,在被楚王流放后,忠君爱国的他就抱石投入汨罗江。屈原死后,哀痛的楚国人就到汨罗江畔去凭吊,为了不让鱼虾咬屈原的身体,就把饭团之类的投入江中,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现在的粽子,而端午节吃粽子也成了一种习俗。关于屈原与端午节有很多传说,这只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

    由这首词,可以看出端午节苏轼也和寻常人一样关注着各种民俗,所不同的是他所观的民俗是有所用意的,上阙实写民俗是为下阙吊古伤今做铺垫。民俗风景画背后实是对楚王昏聩,屈子枉死的悲痛,感叹千年前的屈子为“异客”,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异客”呢?

    二、与至亲共度佳节

    端午,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亲人团聚共度佳节,当是最为开心之事。苏轼有两首端午诗,一首跟弟弟有关,一首跟侍妾朝云有关。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
    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
    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梁、罗,迟、适小名)。
    诗律到阿虎。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苏轼和弟弟子由已有七年未在一起过端午节了,此诗写的就是苏轼到苏辙处,和苏辙一家过端午的情景。苏轼和弟弟感情甚笃,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时,苏辙愿意纳还自己的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以求朝廷赦免;苏轼更是在临刑前写给弟弟的诀别诗中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此诗作于久别重逢,其中喜悦可想而知。

    诗歌中提到的“饭筒”即为粽子。

    另有《浣溪沙·端午》一词,是与侍妾朝云共度端午所作。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作于1095年端午,此时苏轼被贬惠州已两年。 “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 苏轼被贬惠州时,身边的侍儿姬妾均已散去,只有朝云执意相随。王朝云是杭州名妓,因家境贫寒落入歌舞班中,但能歌善舞,被苏轼引以为知己,虽只有侍妾之名,但却陪苏轼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两个阶段,被贬黄州和惠州时期。尤其是在惠州时,只有朝云陪在身边,苏轼很是感激患难时的真情,有多首写给朝云的诗词,这首即是其中一首。写的是陪朝云过端午节的情景。

    词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端午习俗:浴兰

    所谓的浴兰,就是用兰草水洗澡,古人认为兰草水可以辟邪去病。有人说是因为端午时为仲夏,这是草木药性在一年中最强的时节,而此时皮肤病多发,采集草药沐浴可以治疗皮肤病。唐代元稹有诗云“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苏轼在此词中所写的就是朝云为明朝端午浴兰所作的准备,而由“流香涨腻满晴川”能看出这是一个普遍的习俗。

    这里还提到了另一个端午习俗:缠五彩线

    “彩线轻缠红玉臂”,用五彩线缠在手臂上。五色丝线代表五行,火色为红,土色为黄,木色为蓝,金色为白,水色为黑,把五彩线合成一条系在手臂上,可以驱邪保平安。端午节早上,大人为孩子系上五色绳,据说系绳时,孩子是不能开口说话的。系上之后不能随意解掉,要在端午之后的第一个大雨天把它解下来,顺水流走,会把疾病、瘟疫等一切不好的东西带走。

    三、与友人游赏宴乐

    文人的端午节怎能少了与至交好友饮酒、赏景等雅事,苏轼词中亦有相关记录。

    《南歌子.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这首词写的是端午节和友人登杭州名胜十三楼。十三楼靠近西湖,极目所望,景色自是非常宜人。有记载云:“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

    “菰黍连昌歜”,其中的“菰黍gūshǔ”,即粽子,“昌歜chù”,是菖蒲根的腌制品,都是端午节时人们的传统吃食。

    但是苏轼的端午节还有与众不同的活动,那就是饮酒、听歌。“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楼中人与眼前景已经融为一体,有种庄子“天地与我合而为一”的飘飘欲仙的愉悦,而美酒好友相伴,加之远处传来的水调歌头,更是增添了精神上的满足。

    好将沉醉酬佳节

    此类词作还有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端午节,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年。相比较刚经历乌台诗案,被贬第一年时的落魄和心有余悸,此时的苏轼心情稍微平静,可以和好友同赏风景,开怀畅饮了。“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让他沉醉的是菖蒲花酿的酒,也是眼前的风景和好友治下的无人犯罪、百姓安居的升平景象。而这不也是苏轼为官时的追求吗?佳节、知己、美景、美酒加治世,怎能不沉醉呢?

    四、访禅览胜斗诗词

    苏轼的作品中有好几篇名篇都跟寺庙有关,如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寺庙常成为苏轼所至之处,端午时节自然也不例外。

    前面所提到的《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一诗,“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哪怕好不容易和弟弟团聚,也要带着侄子们去访古刹。

    这在他的另一首端午诗中也有体现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这首诗据说是和苏门四君子的秦观斗诗之作。

    苏轼和友人一起访湖州飞英寺,“肩舆任所适,遇胜辄流连”,诗人并不刻意寻觅哪一处景色,而是随性而至,处处皆景。正如他所说“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当然,“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这几句景色描写,是诗人的得意之处,也使得苏轼在此次斗诗中拔得头筹。可见文人的端午节过得是高雅之至。

    怎么样?诸位,在苏轼的诸多端午节活动中有没有你所熟悉的?又有没有出乎你意料之外的?

    https://www.jianshu.com/p/6e5fcfbe78cf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年的端午|好将沉醉酬佳节——苏轼诗词中觅端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wxo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