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雪漠在《忘不了父亲憨憨的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有时,一看到街头寒风中行乞的老人,我就会不自觉地念叨,我再也没个爹爹了!心里就会涌起巨大的悲哀,就会给那些老人一些钱,把他们当成父亲。要是我手里拿着硬币,就会小心地放进他们的碗里,我怕那响声,会刺耳。那时,我眼中的他们,都是跟我父亲一样的老人。我总能从那些仍在经受苦难的老人身上,发现我父亲的影子。所以,我很感激那些向我行乞的老人,他们给了我一种孝敬父亲的感觉。后来,我经常会给一些老人寄一些东西,我眼中的他们,都是父亲。 ”
之前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眼眶湿润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雪漠老师失去父亲之后的那种悲伤。他在看到街上行乞的老人之后,心中就升起了悲悯,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把给他们钱当成是对父亲的孝敬,他甚至很感激他们给他孝敬父亲的感觉。他后来经常给一些老人寄东西,也是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父亲。
雪漠老师将对父亲的爱转换成了对他人的爱,这种爱就是一种放大。社会需要这样的大爱,为什么?施与者付出爱,满足了自身情感的慰藉,付出得心甘情愿,不求什么回报。被施与者接受到爱,感受到了被尊重,被关爱,心中充满幸福感。如果人人都能将自己的爱放大,那么这个社会是不是就变得很和谐了?
我原以为像雪漠老师这样做的人很少,因为他的思想觉悟本来就很高,所为自然而然,不会有丝毫的勉强。但是昨天与一位朋友的一席谈话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朋友说,他准备过些日子去给他朋友的父亲祝寿,他的朋友对此感到意外,于是婉言谢绝。他就对他说:“我已没有了父亲,难道就不能把你的父亲当成我的父亲孝敬一下,来弥补我对父亲的爱吗?”他的朋友听了他如此解释之后非常感动,当然是欣然接受。
我相信,朋友在说出这句话的当下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良知本能。他想孝敬自己的父亲,可是没有机会了,他就把对父亲的爱放大到对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身上。
我还相信,朋友在付出了他的爱之后,他的心情一定是很舒畅的,因为他对父亲的爱有了一个新的寄托对象,他的心有一种踏实感。而他朋友的父亲在接受到他的爱之后,心情也一定是舒畅的,因为这种爱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一种天降的幸福,会给他一种更大的满足感。
如此看来,人在良知本能的指引下,是能够做到将对亲人的爱放大到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原本是孟子的一种美好设想,如果人人都能致良知,他这个设想是能够实现的。
究竟来说,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本来就是一体的,哪有什么你、我、他之分?有分别,无非就是因为执着于自我。一但你跳出了自我的局限,心胸就会变得无比宽广,小爱被放大了,哪还会去计较那些蝇营狗苟之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