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世界上每个人即使遇到一模一样的“挫折A”,做出的反应B会截然不同,所以最后获得的“结果C”就会走向不同的结果。
也就是一样的出发点,但是终点却不一定一样。这就是因为:信念B思维路径的差异。而当我们能察觉这件事:原来一切是信念B在作祟,而不是遇到的挫折A的问题时,我们才有可能走向理想的结果C。
反之,如果没有察觉是信念B的问题,反而一味的认为是挫折A才是根源,就容易被挫折打败,甚至怨天尤人,变成一个自认为怀才不遇、或是过度自卑自叹的人。
情绪ABC理论是什么?
情绪 ABC理论中:
- A(activating event )表示激发性、诱发性事件,
- B(Belief)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
- C(consequence)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或C2或C3)
因此根据艾利斯的说法:“人们不会受到事物的干扰,而是受到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的干扰。”
情绪ABC理论
事件A:职场上的事件经验,因为没有正确消化,导致消化不良和职场卡顿
任何时候我们都在应对“事件”,成为我们人生经验,但是有些人处理的游刃有余,有些人却频频受挫。
- 弟弟踏入职场6年,却始终没有获得普遍认知的“成功”,反而挫折频频下,开始进入自我怀疑的状态,在职场卡顿。
有一天家庭聚会,看到堂弟自己在乌漆麻黑的屋子里发呆,问他怎么了,只是笑笑的说没事。过了两周,突然半夜发了个信息来,说:“姐,有空吗?我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怀疑...”
原来是他一直维护的客户,突然不再回复他任何消息了,发消息不回、电话直接不接了。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的弟弟,突然一下子不知所措。
再加上他觉得自己踏入职场5年,但是看着一样背景的人,做着一样的工作,却开始获得成功的光环,他越发对自己开始没有自信,做事畏畏缩缩。
- 以前学的是相关科系,出了社会也一直在学习,却感觉学了很多东西,却也没办法解决问题
参与的岗位,并不是技术难度特别强的行业,过去所学的专业,和现在的岗位基本可以说是匹配的。
下班后,他也努力在学习,参加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讲座课,营销课,各种大课小课都没落下。
但是即使岗位能力满足基础,又学了很多技能,却好像一点用处也没有?学习貌似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个结果让他对自己备受打击,明明这么努力,为什么却始终无法成功?
- 真正的原因是,找错了问题,而让自己进入自我否定的循环
在他的认知中,他认为努力就可以改变生活,但是在遇到客户的挫折后,他把问题归咎到:是我太过主动,导致客户害怕退缩。
也或许是因为在销售行业,需要销售人员更有弹性,而他的惯性认知中,只有进或退,他的主管也没有教会他第三种路径去找问题。
于是他发现“进”这条路不行,就只好选择“退”这条路。但是他并没有找到“进”的过程到底做错了什么。而“退”又不是他喜欢的方式,但他认为只剩下这条路,然后越做越痛苦,甚至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问题存在,当他只要对客户主动“进”的时候,客户一点小动作就让他很害怕,于是变成进退两难。
小结:因为没有找对问题,于是对过去失败的经验,总结错方向,导致职场卡顿越来越恶化,陷入不敢努力,或是努力白费的状态汇总,无法前进。
信念B:职场上的经验,如何才能分析并消化,理清问题卡点帮助职场升级
当面对的事件挫折,如果没有办法总结到位,就会变成人生的绊脚石。所以其实问题不在事件A上,而是信念B上。
- 自我的信念认知影响力,不同的信念(B)带来的结果(C)大相径庭
在挫折A中,当发现自己进退两难,然后工作质量越来越差,几乎陷入了自我否定的C过程,其实就是因为中间的认知B过于狭隘,消化的方法受限了。
简单来看,几乎职场上的主动岗位经验,都有受挫过,被客户拒绝的经验,甚至大企业家们在成功后,常常会分享过去其实受过多少“拒绝和挫折”,最知名的就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他曾经经历:
+ 念书念了7年才完成中学,而别人用了5年;
+ 申请工作失败了差不多30次;
+ 毕业想在KFC找一份工作,24个人面试,23个人被录取,马云是唯一未录取;
+ 阿里巴巴创业时,见了超过30个投资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投给他
马云:“自己犯了那么多错误,每一次失败,每一次被别人拒绝,都把它当作是一次训练。”是错误使他变得与众不同。
他说曾经求职受挫、找投资受挫,但是越挫越勇的过程,这中间的差异是什么?就是不同的“B”信念。
有个朋友小觅,原本工作特别出色,后来疫情原因回老家,就决定在附近城市找工作,投了一堆履历,不是显示未读、就是已读不回。再后来收到4-5家的面试通知,面试的过程也都感觉还不错,可是最后没有一家有后续。
小觅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啥能力,所以找工作也找不上,开始进入自我怀疑,进退不知怎么走的困境。但是小觅的最根本原因,其实是信念B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不是能力问题。
在面试失利的A挫折,求职失败的C结果,小觅把问题归咎到自己没有能力上,对自己严重否定下,这让她产生不敢再去面试,或是面试没有自信。
其实疫情影响,很多人失业重新找工作,面对求职这件事,肯定谁都不会有十拿九稳的信心,总是有人家挑不上,或是自己看不上这么个过程。
当意识到:并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走出这个情绪错觉,修正B信念,对过去求职的经验做正确的总结,才能在下一次求职,做好准备,握好属于自己的方向盘。
- 如何读懂技能方法论和喝鸡汤,才能帮助重塑B信念价值,在职场升级
很多课程都会教导“技能”,或是炖“鸡汤”。比如当遇到被客户拒绝的案例,课程会教的是拆解营销步骤,或是分析顾客心理。又或者端成功学鸡汤,仿佛喝了就能解决问题。但是为什么学了这一堆东西,却还是做不好?
那就是缺少了对自己“B”信念的分析与认知。从马云的挫折经历中,我们换位思考来看看,如果我们遇到一样的经历,我们是否还能坚持与持续努力?
大多数的答案,其实会是不能。而不能的原因,就是“自我否定”、“自我设限”、“害怕”、“不相信自己”等各种由内生成的信念。
没有任何一堂课,一定能教会我们成功,所有成功只有来自实践,但是自己决定要不要去实践,又来自对自我的要求。环环相扣下,最终的核心,就是来源于“自我的信念实践力”。
曾经小花这位大学同学,就把自己变成书呆子一样的人,上课做报告都没人想和他一组,总是一副鸡汤我很懂,理论我很行的样子,但是没看他有实际产出过。
很多人讨厌书呆子,最大的原因就是光说不做,光有理论不去实操,根本无法验证逻辑正确,合适不适用。
因此简单来说,喝鸡汤想要消化的唯一方法就是,强化信念B去实践就对了。否则就变成常常啃着鸡骨头,最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
- 学会调整信念(B),才能从挫折(A)经验中学会职场道理,最终改变结果(C)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差异都非常大,信念随着家庭背景、学习背景等各种因素影响,也受天生的个性内向或外向所影响,但是好的一点是,信念并非一辈子不变的。
信念,是自己认为是事实或者认定这必将成为事实,是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观点或看法,以及潜意识中的理解。
信念会随着个人的成长历程,而逐渐变成自己的个人信仰。如何在遇到挫折后,从一直很灰心的状态走出来,这时候我们就从“纠偏”来做起。
小玉就是一个典型的硕士学霸,对工作的技能方法非常熟悉,和她同岗的是一个普通职员,两人工作的过程,常常遇到领导给她的案子退件,但是对另一个人总是轻松过关,于是小玉就总是哭着鼻子,觉得领导在针对她。
在工作磨合的过程中,意见不合真的是兵家常事了,但是小玉遇到挫折A时,就会自动把问题归类在这样的信念B里:领导不喜欢她。久而久之,小玉总是在抱怨自己不被重视,觉得领导不是她的伯乐。
真正造成领导退件的原因,被小玉的不甘心(信念B)完全忽略。
纠偏第一步:找出当事者ABC问题进行分析:
挫折A:小玉认为自己学历高,同事根本比不上她,可是总是只有自己被领导否定(事件激发)
结果C:自己那么有能力,但是结果却是同事做的比自己还要好(结论结果)
第一步小结:这时候他的B是什么呢?就是对自己强烈的自负,认为自己非常厉害,不相信别人比自己能干。 那么在纠偏第一步,就是教她跳出自己的视角:
纠偏第二步:引导当事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找ABC:
事件A:同事成功的结果中,其实同事付出了哪些努力是小玉没有发现的
结果C:自己被领导纠正的工作中,有哪些是自己也认同的,哪些是自己不理解的
第二步小结:这时候他的B,会开始变成:原来对方是付出了很多努力,而得到的成果;原来我有哪些工作是什么问题,而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学会提问找原因。
通过重新梳理他的视角认知,扩充了视野,当理解的范围增加以后,对自己原有的信念与认知,就会由内而外打破,重新塑造B。
小结:通过对信念的正确理解,重建自己的信念模型,思维模式就能逐渐发生截然不同的路径,在遇到事件A的冲击时,可以带领我们走向理想的结果C。
C:职场上的挫折,成为助推自己的经历,让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
每个人都曾经是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非常有限,于是我们只能用仅存的视角来认知挫折,但是当我们扩充视野以后,就能看到挫折的根源,有了客观的认知,才能准确的用好信念判断。
- 总结自我的思考路径,寻找“好信念B”到“好结果C”的捷径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
朋友甲问:"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你会怎想?"
朋友乙想了想,说:"我一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
甲又说:"那如果再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
乙又想了想,说:"哦--原来是个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
乙接着摸摸头,想了一下,接着说,"谢天谢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他就惨了!""
甲问: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乙说:"当然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其实我们常常看不清(A)激发事件的全貌,于是用着仅有的视角理解问题,而看不清的时候,往往会让我们无法很好的表现。
书上教了我们很多方法论,鸡汤分享了很多励志故事,然而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看清全局。因为没有人比自己还能看清全局。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自己保持着这样的信念,才能让自己找到自己的“全局观”。
于是学会“看清全貌”,才能让好的(B)信念,带领我们走到好的(C)结果。
- 成功学的鸡汤好喝,但是喝了光补身不补脑,就是因为没有喝到精髓,所以无法融入进入自己的(B)信念
95后的职场新人小洁问我,有没有看过哈佛的6条成功哲学、华为的10条经营理论、xxx的x条xxxx,这些已经被很多作者总结出来的成功学鸡汤。
小洁看着这些资料,觉得特别虚幻,感觉离自己特别的遥远,甚至...还真的看不懂,所以始终觉得这就是鸡汤,根本没什么用。
大部分的成功学,都是成功者总结出来的精华。所以鸡汤绝对是有价值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干了这碗鸡汤,却无济于事?
这是因为别人的经历里,你永远看不清“全局”。比如马云最后为什么成功了?他说的“错误使他变得与众不同”,我们能理解多少?
其实我们永远理解的,只是表面,因为错误的过程,只有他本人真实的经历了,而我们只不过看的是他记忆并陈述出来的故事。这中间有多少细节会被遗失掉?
所以并不是成功者的鸡汤没用,而是我们希望鸡汤的功用,会是一碗直接喝了就能成功的特效药。如果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喝鸡汤,我想喝多少都没用吧。
- 养成了 经历+分析=总结,才能让各种经验真正融入B信念中
其实每一个曾经拿起成功鸡汤书籍的“小洁”,都相信这是鸡汤有益,只是不会活学活用下,很多的“小洁”越学越气馁,甚至最后变成负气,认为那都是不靠谱的梦想。
所以我只和“小洁”说:
真正的鸡汤是这样喝的:
1、看别人的成功,不要只看表面,既然经历不了,那就认真分析,分析后作为借鉴存入信念里,只要能分析出客观内容,鸡汤才能真正吸收营养,进而成为自己(B)信念中的能量。
2、看自己的经历,不要忽略细节,自己经历过的最清楚,认真分析过去的每一步,搭配一些专业课件,找自己漏了哪一步、多了哪一步?分析后不是结束存档,而是拿出来改变与实践,当最后实践获得成功后,才是真正存档成为自己的(B)信念宝库。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日后的挫折就会化为成功的垫脚石,否则就只能走入失败误区,失败就成为了成功路上无止境的绊脚石。
小结:如何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只有正确理解失败,才能让失败的经验,成为助推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结语:做对了ABC的自我分析,失败就会成为成功之母
正确的面对(A)挫折事件,让好的(B)信念助我们一臂之力,加速成长,迈向(C)理想的成功结果。
不管走在什么样的路上,偶尔要披荆斩棘,偶尔乘风破浪,偶尔或许难得风调雨顺,总之什么样的经历里都有不如意的时候。
- 从lose跳到win,只需要这一步:
学会在不如意的时候,静下来观察ABC的事件-信念-结果的关系,才能学会这段不如意的经验,未来绕开他,或是跳过他。如果总是学不会的时候,就只能任他不断把你给绊倒。
当跳跃的那一刻,其实就是思维转念的过程,在这种相对客观视角里的理解,能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更多,而不会狭隘的陷入自我认知。
职场上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这个转念(B)的跳跃能力,才能让我们关关难过关关过,一看清过去失败的全貌,找到突围的破口,跳上成功的下一阶梯。
我是@傲兔心里有感 ,阅读更多职场人物与故事,一起在职场打怪升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