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渡桥
微信公众号:西渡桥
0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每次回家或者打电话的时候,母亲的措辞开始变得客气,仿佛在征求我的意见。
“有没有时间,跟妈妈聊聊天吧。”
她想了解我的一切,但是,面对我的时候,又有些欲言又止。
以前那个雷厉风行的人一下子变得优柔寡断了好多,她不再是那个每天都嚷嚷着让我快点起床,责备我上学迟到的妈妈了。
她现在,只会默默地在旁边看着我,不去打扰,却又忍不住关心。
记得有一次,只顾跟同学出去玩,两周没有打电话,晚上给妈妈打去电话。
接通的那一刻,她第一句话就是:上周怎么没打电话,是不是工作忙呀,北京这几天冷不冷。一连串的问题,我能听到,她的语气中满是着急与关心。
我说:这不忙嘛,妈,以后想我了,就随时给我打电话。
她停顿了好一会儿才说:怕打扰你,周末好不容易休息,又牵挂你吃不好。听到这句话时,我的眼泪哗的就下来了,突然觉得自己特别不孝。
以前总想着快点离开家,大学报志愿时,瞒着家里人,偷偷把大学志愿改成了省外的一所大学。毕业后,自己又固执地去了北京工作。渐渐地与父母的交集越来越少,在外漂泊的日子也终于体会到了,原来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父母老了,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圈子,他们不能理解我们所学的东西,只能默默守着我们的电话,然后一边垂垂老去,一边盼着我们回家。
02
记得作家贾平凹在母亲去世三年时,写过一篇文章《写给母亲》,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的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的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每次读这段话都忍不住落泪,中国的父母大概都是这样的。或许他们不了解子女在做什么,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默默地关心着。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之前刚工作,好久没在家认真吃过一顿饭,再回家吃饭时,发现自己的碗换成了超级可爱的卡通碗,随口问了下,怎么换了。妈妈说:“小时候,每次你不好好吃饭,换个新的好看的碗你就好好吃饭了,最近看你又没好好吃,就想着专门给你换个新碗。”
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子女每次的开心与不开心,他们都偷偷看在眼里,然后默默记着。
03
反观我们自己,何曾仔细地看看父母。
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少之又少。我们眼中是这个花花的大千世界,只有累了才会想起远在家乡的父母。
他们老了,老的仿佛跟这个社会脱节。然而他们又不服输,为了了解我们的生活,他们学着用微信,学着看我们喜欢的书,努力融入我们的圈子。他们想了解我们的工作,但是他们不敢问,因为我们总是把最坏的情绪带给他们。
在他们面前,我们不用伪装自己,我们知道,无论今天有多大的矛盾,明天父母依然在那里,不会离开。然而我们却伤害了最爱的人。
我们总觉得好多事说了他们也听不懂,或许还要面对他们的继续盘问。于是索性缄口莫言,我们斩断了烦恼,也关上了父母了解我们的窗口。
我们长大了,去过好多地方,我们计划着还要去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见更多的人,然而我们却忘记回头看看父母。
我们拥有整个世界,但是父母却只有我们。
04
那天人民日报发了一条微博:
中秋节前,两位老人为六个子女备好辣椒酱,盘算着孩子走时能带上爱吃的辣椒酱,但是子女们接二连三打来电话,在得知孩子们回不来时,老人哭了。
微博截图这条微博转发就好几万,引发上万网友的评论。
看到这条微博时,特别心酸,世上还有多少这样的老人,眼巴巴地盼望着子女回家。
或许他们的子女都有自己的苦衷,生活所迫,不得已做出这样的选择。
好多时候,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选择离开父母,去城市打拼,就像是小时候父母为了我们努力外出打工一样。小时候,我们是留守儿童,长大了,他们成了留守父母。
无法评判事情的对与错,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衷。然而,还是想说,如果条件允许,在有限的时间里还是多花点时间看看父母,哪怕是一个电话。你不知道,你的回家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事。
还是那句说了千千万万次的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记得看过黄磊的一个视频:
如果按照现在父母50岁算起,假如到80岁,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约是210天……同时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少。
图片来源于网络或许你不相信,可是当仔细回想下,上学时,我们有寒暑假,回家的时间可能会多一些,然而总有一天我们要踏入社会。如果在外工作,离家又远,一年只能回一次家,年假放7天,30年正好210天。或许这个数字并不准确,但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在越来越少的事实谁都无法质疑。
时间真的不等人,面对世界上你最珍惜的人,不妨把羞于表达的情感说给父母听听,认认真真的跟父母说一些真心话。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要求不多,一个平安的电话,一个深深的拥抱都是莫大的幸福。
你好,我是西渡桥,90后,天蝎座,毕业后做了一名北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