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读连岳的文章《没有勇气的年轻是可耻的》,很有感触。
正如连岳说的那样,在舆论和抒情里,中国人对于大都市相当不友好,它的形象是:冷漠、肮脏、污染、碾碎小人物梦想的地狱。
除此之外,北上广深还有难以企及的高房价。可是真实的趋势是中国重要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任何的限制与打压都无法阻止这个趋势。
我2003年到北京读大学,毕业之后去南京工作了两年,之后又回来读研然后留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待了十年,工作的这三年搬了四次家,常常压力大到放声大哭。也常常会后悔:如果回到小城和大多数人一样24、5岁结婚生子,就不会在物质和精神上吃这么多苦,也不会因为没有结婚承受这么多舆论的压力。
可是,我为什么选择留在大都市里拼?
最近我的朋友李婧发起“100个城市生活的人”集体写作计划,看到这个世界上各个角落生活的人们,有在香港夹缝般的环境里拼下来的姑娘,她说夹缝就是她的归宿;有人在上海生活了多年,却说上海是她永远无法亲近的城市;有人在异国他乡大阪定居了下来,说心安处就是家……我开始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是城市塑造与影响了人的秉性气质,还是人的性格与价值观选择了与之相契合的城市?我们在自己选择的城市里收获了怎样的成长?
中学的时候我用节约下来的晚餐钱,到学校门口的地摊买盗版书看,一本印刷粗糙的《三毛全集》被我翻了不下十遍。那个时候的梦想就是像三毛一样万水千山走遍,做一个自由旅行的作家。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全部报了北京的学校。
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多么穷酸:说话带着H、F不分的安徽口音,土里土气的打扮,没有钱买漂亮衣服,就四处兼职打工赚钱。那个时候连进城的车票钱都不舍得花,宿舍里有出租月票的业务,我们就花1块5去租月票进城,还要想办法掩饰照片与本人不符的事实,逃过公交车售票员的检查。
第二次进京是2009年,已经在稳定的国有企业工作了两年之后。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要在北京生存下来,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读研的时候就感到整个行业在走下坡路,互联网电商野蛮生长,于是在课余的时间默默地给自己将来的生存准备着第二职业……
连岳说,人口持续流入,市场力量大与务实的地方,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人在年轻的时候是最有勇气的,可能并没有逻辑思维的驱使,而青春的价值正在于有时间成本去试错。大都市的冷漠也恰恰给了人自由:你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大都市对观念的差异有着足够的包容度,这是与小城市最不同的地方。在小城市你30岁不结婚会被视为异类,而在北京这样的都市,30岁的单身男女太正常不过。
和中国的“尊老”不同,国外的价值观普遍是对年轻人非常尊重。这个世界往往是被年轻人改变的。大都市充满了各种想法的年轻人,让城市变得丰富、有趣、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小城市的餐馆里多是熟人饭局,而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很多的聚餐是由原本不相识的陌生人通过互联网发起的,基于兴趣或者意图,你可以在这里迅速找到你想要认识的人。
大都市里当然充满了机遇。在乡村或者县城,人口相对稳定,职业机会相对稀缺,人们通过社会关系找工作;在大都市,只要你有能力,肯学习,市场会给你相对公平的机会,并且很多新兴的行业在小地方并无生存之地。
年轻的时候在大都市里打拼,当然很辛苦,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每天通勤高峰地铁的人潮都让人望而却步,更别提工作上的压力,竞争的激烈,高昂的房价。可也正因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你会觉得房子5万一平很正常,努力工作赚钱很正常,结婚租房居住也很正常。相对的,在大都市里你会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而一个人的视野与阅历必然影响到价值观念,往往人在做选择和决定的时候是由价值观驱使的。
中国人普遍缺乏冒险精神,父母与长辈大多希望孩子们早点稳定下来:买房、结婚、生孩子。而孩子内心快不快乐,有着怎样的梦想,他们并不关心。尽管在北京打拼的这些年我经历了很多孤独、迷茫和无助的时刻,但是客观地来讲,年轻时在大城市生活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人在痛苦的时候会静下来深入去思考问题。如果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安逸,可能一生都会止步不前。
从一生的时间尺度来看,丰盈的物质、安稳的婚姻生活,我们将会有很多年的时间去体验;而年轻时候的梦想和勇气,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却弥足珍贵。人在年轻时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是最好的时候,吃点苦并没有什么不能承受;不断学习、成长和训练自己的能力,才会拥有真正的安全感,而贪图安稳,一劳永逸才是危险的。
我所追求的一直不是表面的安稳和圆满,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陪伴真正想要陪伴的人。当一个人的所有选择是发自内心的意愿,就不会存在所谓的付出与回报,因为经历本身就是收获,因为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