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难处做,学问苦中得
功夫自难处做去者,如逆风鼓棹[1],才是一段真精神;学问自苦中得来者,似披沙获金,才是一个真消息[2]。
[1]鼓棹:划桨。棹,船桨。
[2]消息:真谛,奥妙。
【译文】各种功夫本领要从难处练习来获得提高,就好比逆着风划船,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精神;做学问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好比在沙里淘金,这才能获得知识学问的真谛。
【理解】
学习、成长都需要克服困难才能有所突破和进步,就像上山的路一样,只有突破自我才能不掉队,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作的更好。困难、挫折就像磨刀石一样检验所有的人,百炼成钢。前提是方向正确,困难的路就是成长之路。人间正道是沧桑。下功夫也要有方法,王阳明提出了下功夫,涨学问的方法。
【故事】
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觉得是因为大家不懂得“下学”的缘故。他在《传习录》中说道:“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功夫。”
所谓“下学”,即注重细节、实践,简单点说,就是要懂得下笨功夫。王阳明一直坚持一个理念,就是“知行合一”,很多人之所以做不成大事,是因为他的内心只想着如何做到这个目标,而没有去下笨功夫,这样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标。
王明阳这么比喻下学和上达的关系:“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就好比种树,栽培、灌溉、除草这些事情是“下学”;而树木日夜生长、枝叶繁茂,即是“上达”,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下学”,能不能“上达”,就不是人所能干预和改变的了。
总得来说,“上达”就包含在“下学”里,生活中那些可以用功、可以言说的都是“下学”的功夫,比如学习如何帮助别人,这件事情可以去做吗?可,我可以学会吗?可,可以学会。用什么?用眼睛、用耳朵、用嘴巴、用行动、用我们的心,这些就叫“下学”了。
不学,永远都学不会,只有能下笨功夫,踏踏实实去做,那么才有可能做成。所以最后王阳明总结说:“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
这句话与《道德经》里讲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谋而合。
人世间没有凭空而成的高台,人也不可能瞬间移动到千里之外,我们一点点的累土,一步步的行走,这就是“下学”,唯有如此,才能达成自己想要的成就。
生活中,能够做到脚踏实地、肯下笨功夫的人,当问题出现时,他们不会试图绕道而行,而是一定会想办法解决它。虽然花费的时间和力气很多,但基础会很扎实,每一步的精进,都是巨大的成长,后面遇到类似的问题自然轻易就能够解决,越走越快。
反而那些不愿意做小事,不愿意下苦功夫的人,通过逃避问题前面看似走得很快,但每绕过一个问题,就形成一个缺陷,构成了他们的障碍,到后面自然越走越艰难,越走越慢。
所以,从长远来看,笨功夫这种看似缓慢的方法是最快的。
本文收录于《菜根谭》学习专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