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成就了司马迁作为史官的光荣,给了他追随孔子著《春秋》而立言以不朽的希望,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耻辱和痛苦。因此对于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司马迁是怀着很复杂的心情来写的,如果从史记的全书来看,刘邦给人留下的性格比较模糊,特征不很清晰,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b02ca69077366a58.jpg)
它反映了司马迁当时复杂的心态,但就《史记》中《高祖本纪》而言,作为这位开国之君的正传,司马迁很好的写出了刘邦多层次的性格,使其形象鲜明,并具有启发性。刘邦是一个传奇人物,其所禀有的亦正亦邪的性格,有着特殊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刘邦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性情自由,双赢思维
作为开国之君,尤其是草根皇帝,如果没有什么天命神授,否则怎么可能当皇帝呢?因此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录了刘邦很多不同寻常的经历,这种叙事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刘邦凭什么当皇帝。简而言之,就是天赋异禀,不同常人,君权神授。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9142aabedb007caf.jpg)
那么刘邦有什么样的个性呢?在《高祖本纪》中说刘邦: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很多人认为司马迁是讽刺刘邦,所以这个仁而爱人,只是不得已而写出的官方文字,这个说法我认为是不客观的。如果刘邦没有突出的品质,光靠龙种这种玄幻的传说,是不可能登上皇帝之位的。
但刘邦如何都不是儒家所说的仁人君子,所以这里的仁而爱人指的是“喜施”,也就是不吝啬。我们看到刘邦能在押解的途中,将囚徒都释放,在战争中慷慨的割地封王,跟项羽比较而言,确实算得上是不吝啬了。
刘邦对别人不吝啬,对自己更不吝啬,表现得很任性,所以他并不和家人一样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也就是说刘邦既不是一个克己奉人的圣人,也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良民,更不能说他是一个赖皮自私的流氓。他也是一个无所顾忌、有着自由精神的人,但与项羽的意志自由不同,刘邦的自由表现在性情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5e412a6bc073c9cc.jpg)
性情皆有善恶,处在欲望和意志之间。性情自由可以无所畏惧,不顾及社会规范,以游戏精神对待社会,往好处说则是率性不羁,宽容大度,往坏处说,就是放纵任性,就是我们所谓常说的流氓性情?在一个纷乱的年代,这种个性是可以成大事的,因为它不光能成就自己,还能成就他人,这就与项羽的意志自由大有不同了。
初心笃定,魅力过人
刘邦这个人气象不同凡响,他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本纪中记载他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威严,于是太息道:“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终生奋斗的目标。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488d21daf590e49f.jpg)
和项羽所说的话不同,项羽只是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自信和意志,说说而已,并不当真。而对刘邦来讲,刘邦是一个有着性情自由而不相信任何规矩的市井无赖,有却有着一个惊人的理想,这确实能让人感到感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e47108faaddede36.jpg)
刘邦自己也很感动,因为除了传说外,还有很多的预言。先是吕公,也就是他的岳父,认为他不是凡人,又主动将女儿吕雉嫁给了他这个乡下的亭长。后来过路的老人先后给吕后和一双儿女和刘邦相面,都说贵不可言。第三次是因为刘邦喝醉了酒,斩杀了白蛇,被人说成是赤帝子斩白帝子。这些神秘的预言,使刘邦增强了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成就大事。到后来秦始皇东游,发现了所谓的天子气,刘邦就更认为自己就是有天子之气的人,他对自己的未来便更加深信不疑。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77fa2d82a1850ae3.jpg)
在秦朝空前强大的状态下,一个小小的亭长居然有取而代之的大志和信念,这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但对于刘邦无所顾忌的无赖精神和一个神秘预言的结合,就形成了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他使刘邦成了一个有魅力的人,刘邦缺少的就是机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40a97da5a2a5798d.jpg)
不过机会终于会眷顾努力的人,刘邦找到了机会,趁着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刘邦也拉旗造反,并迅速发展到了数千人。刘邦从从此光明正大的打出赤色旗帜走上争夺大位的战场,不再像从前那样躲来躲去,历史如此慷慨的庇护了这个有大志的人。初期刘邦主要是通过依附于更强的力量来保护发展自己,等自己军事力量逐渐变强羽翼渐丰,最后终于可以和项羽分庭抗礼。
大人长者,能屈能伸
依附于强者,如韩信那样梦想着封王,这不是刘邦的终极目标。但刘邦没有王族贵胄的血统,冲锋陷阵不能比项羽、韩信,谋划计策又不能比张良、范增,那么他凭什么能够赢得各方的拥戴,从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呢?刘邦给自己找了个特别的有效的面具大人长者。
所谓的大人长者,在我看来就是能屈能伸、有容人之量,能给人以安全感。在任何人眼中,刘邦都是这样一个大人长者,对自己没有危险,在刘邦的身边会感到极其的安全,这就是刘邦最有利的武器。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13605118c971b574.jpg)
在面对项羽的时候,刘邦的大人长者这种办法就不再有效果了,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刘邦怎么样对待项羽呢?简而言之,就是毫无立场的能屈能伸的个性,这是刘邦对付项羽最有力的武器。刘邦最明白自己身处险境之后,立刻就能做到折节,认项伯做兄长,许诺婚姻,表示自己的服从和道歉,根本没有用楚怀王事先的约定来为自己争辩。并且亲自把项羽大营道歉,中途又借故逃跑,这其中有着巨大的风险,但是却是刘邦所能做的最好的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73438df67ef0d43e.jpg)
他这样做无疑就是向项羽表示出自己的懦弱,甚至是无赖,项羽是冲动型的人,他看到刘邦的懦弱和市井习气后,立刻感到心满意足,不再追究事情的原因,刘邦多次死里逃生就是这个原因。在这场赌局之中,刘邦将自己的懦弱当成了一张王牌打出去,使得项羽和自己各得其所,是出奇制胜,这些只有性格能屈能伸的刘邦才能做到。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f530d16cffb5e0f9.jpg)
项羽曾经把刘邦的父母抓获,准备将其烹食以此来威胁刘邦。但刘邦说:“你和我既然是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真要吃自己的父亲的话,就分我一杯羹。”这种无赖的行径,让项羽背负了一份伦理责任,使项羽的恐吓行为无效。他俘虏刘邦的父亲,却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虽然项羽杀人如麻,但如今却无法下手。刘邦的这种无赖手段,是典型的市井泼皮风格,把自己的姿态变得更低。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e98e8d7a4d93d3a2.jpg)
项羽不得不和刘邦划定楚汉楚河汉界后解甲东归,然而刘邦立刻违反约定越界追杀,这就是无赖嘴脸,只有刘邦能做的出来。最终刘邦和项羽的军事实力出现了逆转,在韩信的攻击下,项羽兵败垓下自杀。
快乐生活,英雄悲歌
建国之后,刘邦问大臣自己为什么能战胜项羽?很多人说了很多原因,但刘邦自己认为是自己能用人。刘邦能用人,确实是他能取得最终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笼络人才,依赖大人长者的面具,以及喜好施舍的市井性格也是获得成功击败项羽的重要因素。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ddbe4180ba5428c8.jpg)
做了皇帝的刘邦,是天下至尊,那么大人长者的面具还要不要带呢?还是需要带的,因为他是天下表率,因此刘邦每隔五天就去拜访一下父亲,这也是一种伪装。后来有明白人点破了这件事,刘邦的父亲才明白过来,主动辞让起来,刘邦也就不继续表演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038416/ef0422ed4c5fe360.jpg)
刘邦只有在做皇帝和做亭长的时候,才是不戴面具而快乐的生活的,等到天下太平,所有对手都被消灭之后,刘邦也感到了孤独,感到了疲倦,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在刘邦返回家乡沛县的时候,作大风歌,人听之,皆潸然泪下,正揭示了人类生命本质的悲剧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