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在欧洲列国众生相里,
它不是个优雅贵族,甚至是个穷酸小子
也不是个疯狂野心家,甚至是个明哲保身的守城者
尽管是这么不优质的国度,
我还是来了,因为想要冷眼旁观这个古老小国的真实模样

01
本科大三这一年,我拿到了国家公派奖学金,犹犹豫豫、反反复复地来了阿尔巴尼亚。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去阿尔巴尼亚,连阿尔巴尼亚人自己都惊讶:「你中国人为什么要学阿尔巴尼亚语啊?」「在巴尔干半岛之外,居然还有人想要学我们的文化?我们很落后的」
是啊,阿尔巴尼亚落后、无聊、呆板、忘恩负义,好像是许多人给它的定义,甚至有太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误以为是个贫穷落后的非洲国家,“阿尔巴尼亚”与“阿尔及利亚”总是傻傻分不清楚。连我的父亲到现在也不知道我的专业全称叫什么。哦对了,我叫尤子,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阿尔巴尼亚语专业本科生。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镇,考上北外,在我们那可以说是个传奇人物了。刚考上大学那会,每每有人问起「你在哪读大学啊」,总能自豪地说「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啥呀」,「阿尔巴尼亚语」,「啥?那是啥?能就业吗?」。考北外学语言一直是我的梦想,一个少年本来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勇敢真实,可是情怀这东西与现实一旦撞上,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渐渐地,我就不想说自己的专业了,既羞于启齿,又略带鄙夷地看着那些没什么眼界的人。
我知道正在看此文的你,一定也想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个语言,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从一开始还愿意说两句,到最后我只是淡淡一笑,不再解释。我承认,选择这个语言多少有点被迫选择的无可奈何,但现在我也必须得说一句——人啊,阴差阳错未必比不上那如愿以偿。
我很庆幸自己的心之所向是片片明亮,是干净,是坦荡。哪怕被质疑,哪怕做了许多研究生转专业的准备,却还是学得津津有味,我把学阿尔巴尼亚语当成是自己的使命,因为我想要有更多中国人认识阿尔巴尼亚,也希望有更多阿尔巴尼亚人重新认识中国。其实刚拿到国家奖学金时就开始犹豫,我要不要来呢?我要不要来这个比中国北京起码落后十年的国度度过青春里非常宝贵的十个月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数月,我一边填着签证资料,一边在知乎上搜“公派留学”的坏处。人本来就是矛盾体吧。
出发前,在机场的闸口处,我收到了知名外企的实习offer,就在我权衡放弃公派机会带给我的影响时,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我人生的前二十年,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可是我明明想要野性,想要追求自由。而自由就是独立,是不依附,不恐惧,不退缩。
于是,在踏上飞机的那一刹那,我终于可以说一句“义无反顾”了。

02
刚落地时,被扑面而来的乡野气息迷得神魂颠倒,这就是一个安静得可以让自己沉淀下来思考人生的世外桃源。在国内的时候,成宿成宿熬着做项目,夜以继日地工作学习,成长的压力总是让我喘不过气。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憧憬,往后的日子都是崭新的,再也不会回头看了。
首都地拉那,依旧残留社会主义的遗迹,历史与现代之间略显错位地融合。干净整洁的街道,残破的“科索沃学校”,硕大而空旷的广场,以及我小时候才会去玩的一些游乐项目。我仿佛回到了我家那个十八线小城市,竟有一些亲切感。这个巴尔干半岛曾经辉煌一时的小国度,一曲欢歌终落寞啊。徜徉在宁静的街,听着古老的传说,思绪总能蔓延,怨时光匆匆,留不住前进的脚步;叹世事变迁,乱了我的心。这里与教授描述的模样没有太大出入,只是她描述不了的是穿梭在大街小巷时对未知的迷茫和略带期许的独特心境。
走在街上,这儿的人,尤其是男人,对中国女孩向来很感兴趣,一路向我吹着口哨,说着音调奇怪的“你好”,更有人齐唱《东方红》想引我侧目,本是个平凡女孩,到了这儿倒成了万众瞩目的对象。最逗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男人仿佛在向我行隆重的注目礼,一边骑车,一边用阿语大声喝道“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紧接着他就撞到了柱子上。这滑稽的一幕倒是化解了一些我的不自在。后来从我的语伴那得知,他们只是好奇为什么会有中国人来阿尔巴尼亚。他们没有像百度上说的那样是忘恩负义的小人,朴实的阿国人民本就不该成为政治斗争里历史遗留问题的牺牲品啊。
在地拉那的“三里屯”遇到了很多年前去清华大学学电子计算机的老夫人,形象气质俱佳,她先是听见我用阿语点菜,震惊得不得了,立刻搬来与我同坐,用阿语说,“哦,美丽的中国姑娘,你怎么会说阿语呢?为什么要学阿尔巴尼亚语呢?”又是同样的问题,又是同款惊讶的表情,我耸了耸肩,说“因为它特别,我喜欢特别的东西。”她的喜悦和自豪写满全脸,根本无法掩饰,“你知道吗,世界上有3种完全独立于主流语系的语言吗?我告诉你哦,一个是芬兰语,一个是匈牙利语,还有一个就是阿尔巴尼亚语!它们三既不是拉丁语系,也不像斯拉夫语,我们就是最特别的!”配合演出的我学着她的模样惊叹,“那可真有意思,我男朋友是学芬兰语的。”在她的话语里,中国还是毛泽东“天涯若比邻”的岁月,还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创造奇迹的时代。我听她说过去的故事,她听我说如今的变化,她眼里闪烁着的光芒万丈是我很多很多年没有看到过的东西了。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明白一件事,所有的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都是在以人们之间的真诚善意为代价,在国内我从来没有体会过可以坐在阳光里和一个人闲谈一整个午后。从那以后,时常与她相约咖啡馆,老酒新茶,与她共饮,大城小事,说与我听。

03
“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科索沃的难民营,阿尔巴尼亚的家庭会去难民营领一个科索沃家庭回家,把他们当成亲人一样照顾,共同生活,我就是被阿尔巴尼亚人眷顾长大的孩子。”克莱娜如是说。
因为要做一个项目的陪同翻译,我与几位中国教授来到了千窗之城——培拉特,培拉特负责接待引导我们的是一位名叫克莱娜的姑娘。坐在阳光沐浴的广场上,瞭望蓝天白云,克莱娜突然回忆起科索沃战争对她祖国的影响。为了躲避塞尔维亚军队对自己的迫害,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妈妈逃到了阿尔巴尼亚。
“我的祖母祖父都是传统的阿尔巴尼亚人,我至今记得他们去难民营把我们领回家时脸上和善的笑容,她弯下腰莞尔一笑告诉我,以后就要开始新的生活了。她会做很好吃的byrek(阿国传统美食,一种馅饼),每次一出炉,我都是第一个品尝者。”我忍不住打断她,“那个时候,多照顾三个人,生活很困难吧。”沉默不语,我捕捉到她脸上仅一瞬的苦笑,“困难吗?应该吧,但至少是快乐的。哪怕困难,他们也不会赶走我们的。这是阿尔巴尼亚人的信仰「Besa」”第一次接触「Besa」即信仰是在阿尔巴尼亚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斯梅尔卡达莱”的作品《破碎的四月》中。信仰对于阿尔巴尼亚人来说就是一种指令,要求他们必须善良、热情与正义。这样的信仰来自于他们古老而又神秘的《卡努法典》,是一种责任感,更是一种接纳他人的骄傲与自豪。在克莱娜口中又得知了一个古老的故事,曾经一个小镇上的居民因为市政府建立了酒店而发生了暴乱,他们认为市政厅剥夺了他们自豪的权利与应该承担的责任,所有需要住宿的人都可以去敲他们任何一家的门。听到这儿,我忍不住感叹,这世间的温柔,大概就是及时的善意和干净的你们。
我望着克莱娜阳光下的侧颜,明明是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姑娘,却丝毫没有沧桑与畏惧,是一往直前的乐观与勇气。这样的信仰太过于珍贵,值得世间美好作陪。

04
2018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独立日,它已经106岁高龄了。在大使的引领下,我走进了阿尔巴尼亚国宾馆,见证了它106岁生日盛典。与总统和总统夫人握手交谈,当我谈及我听过总统夫人发表的关于中阿发展模式的演讲时,她的眼中闪烁着光,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着她在中国的访问之旅。总统致辞里讲述了阿尔巴尼亚106年历经沧桑历史,与斑驳陆离的中国历史略有重合之处总能引起我的共鸣。也是在那一瞬间,我突然能够回答“我为什么学阿尔巴尼亚语”了。因为我想看到一个大多数人看不透的神秘的世界,我想通过这个小窗口去看整个巴尔干半岛,再看整个欧洲大陆,最后总有一天,我能看到整个世界,然后我才能更爱我的故乡,爱滋养我长大的那片土地。
尽管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就像是这里“坐井观天”的阿尔巴尼亚人,他们看的世界是渺小又落后的,他们并不知道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早已不用“同志,吃饭了没”,他们也不知道中国年轻人都不会唱《东方红》,他们更不知道中国这改革开放四十载的光辉历程。因为不知道不明了不想要,于是不思进取、明哲保身,守着自己的城安然度日,所以在西巴尔干半岛其他国家都在突飞猛进的同时,阿尔巴尼亚一不小心成了欧洲倒数第一。可这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忧国忧民”之态是我强加给他们的,他们或许知足长乐的源泉又正好来自于他们用单一的视角看世界吧。

05
云霁几行,时日短,思念长。来这儿的日子不长不短,我想家,也怀念曾经快节奏的生活,也享受当下坐在午后咖啡馆里写下此文时的悠然心境。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这里的呢?大概是在看到达伊特山的夕阳下一场求婚仪式时,大概是在听到都拉斯日落时的海浪声吧……
有山有海的地方,就不会荒芜。希望我们都能与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握手言和,不恐惧,不退缩,寻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未来,值得一个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