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汽车后市场前景广阔、有利可图,大量汽配B2B电商平台随之兴起,并持续受到资本关注。托比网发布的《中国汽配B2B行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目前,以B2B模式切入汽车行业的企业中有40家获得了资本投资机构不同轮次的投入。然而,汽配电商虽然是个好行业,但是大部分汽配电商创业者却亏得血本无归。“互联网+”在不断发展,汽车配件行业也逐渐向互联网靠拢。但是,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汽配的电商之路更为坎坷。
汽配电商缺乏专业的数据系统。汽车配件的需求频率较低,为了在低需求的情况下提高盈利,大多数汽配电商的解决办法都是提供更齐全的配件品类,要面临线上线下数据匹配的问题。每款车都有上万个零件,如果单纯去用产品名称、产品参数去匹配具体的适用车型表,即便能匹配对也要花费大量时间,这也容易造成售错率高企,从而影响用户购买体验。
用户没有自行网购汽配的必要。根据《中国汽车后市场自营养护型电商行业白皮书》的数据,2016年汽车后市场互联网渗透率仅为15.5%。消费者即便是在B2C平台上买到了合适的零件,也几乎都没有能力自行装配,必须得借助线下的汽修厂完成。而如果消费者坚持自带配件去维修,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很难判定,不如直接在维修门店购买更为方便。
此外,汽配流通领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汽配供应领域,真正将仓储、搬运、商户服务、信用建设集为一体的领域少之又少。一方面,全车件、事故件和维修件更换频次较低、库存周转慢、资金占用时间长,不适合运送。另一方面,集交易、物流、结算为一体的一站式汽配综合服务还有待完善。
最后,品牌宣传渠道受限制。汽配电商市场流传着一句话:想花钱砸广告,都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广告投放问题背后,映射出来的是汽配行业信息链的不完整。因为宣传媒介不发达,导致汽配信息流通速度慢、不透明,进而导致企业陷入媒介缺失的恶性循环。
一直以来,垂直B2C电商在中国的生存都非常困难,一批又一批垂直B2C排着队倒下,汽配行业也不例外。这几年,接二连三的汽配公司因为商业模式存在弊端、资金链断裂等不同原因倒闭,行业内曾经风光无限的喜汽猫黯然离场,博湃养车以破产倒闭的方式暗淡收场,还有悄悄关停的麦轮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