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只身一人在老家的父亲也在亲友们的劝说下,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至此我们全家都离开了我们生活了近20年的竹林老屋,带着我们所有的回忆与怅惘。
老屋建于20世纪80年代,具有当时期四川农村建筑的特点——用大石板垒筑,窗小,开间很大,一半屋顶上盖瓦,一半用预制板作顶——便于晾晒粮食。
由于钱不凑手,老屋是分两次建成,正房三间——两个卧室,一间堂屋,外带一间厨房,一间饭厅,一个猪圈,后来我上中学时为了增加家里的经济收入,父亲又在叔伯的帮助下加盖了一个猪圈。
家里有我和我哥两个孩子,两间卧室肯定是不够住的,幸亏我爸妈结婚及我们出生时所住的土坯房当时还完好无损,大哥在家的时候就只能住土坯房了,到大哥结婚时我的“闺房”被便成了大哥的婚房,幸好那会我已到市里念高中了,假期回家时便成了我和我妈挤一个床,而我爸去睡土坯房了。
老屋内部格局也是很有时代特点:开间大、层高高。所以除了堂屋外,其他房间都身兼数职,如卧室,可能既是睡觉的房间,又是柴房,也是仓房——卧室里除了摆放床外,还会放好几个装粮食的大柜子,或用砖头砌一个小小的谷仓,还会在房间的上半部分用木头或竹子搭建一层专门用来放柴火的隔层。
到90年代,建房开始使用红砖,很多人家为了省钱会在石头房子上面加盖一层砖房,而我家因为考虑我上学要用钱的问题一直没有加盖,到2006年大学毕业时父亲感慨地对我说:“你几个叔叔与姑姑家房子都是小二楼,就我们家还是一层的,现在你大学毕业了,我接下来就是为房子努力了。”
然而直到2011年父亲去世,我家的小二楼还是未能如愿盖起来,且到现在我和我哥,一在兰州落户,一在新疆购房,也不知道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还能否回去我们的竹林老屋,还能否完成父亲生前所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