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老杜的诗风是多种多样的,有沉郁、有清新、有昂扬,这一首则很狂放洒脱。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沧浪:浪念作láng,这样读起来才顺口,这个典故出自《孟子》,古人常用这个词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我住在万里桥西侧的草堂,百花潭就是我隐居的地方。
第一联虽然只是介绍性的语言,但是境界却很开阔。老杜住的是简陋的“一草堂”,但是眼里看到的却是“万里桥”、“百花潭”,数字从一到百到万不断增大,老杜的情绪也是不断扩张外放。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筱:竹子;浥:yì,清洗,滋润;蕖:荷花。微风拂过,翠竹婀娜;雨洗荷花散发出淡淡清香。这一联描绘的画面很美,有风有雨,有翠绿婀娜的竹子,有鲜艳清香的荷花。
第二联调动了触觉、视觉、嗅觉三种感官,唯美至极。上一联是壮美,这一联是优美,这也就是老杜,能够用如此短的篇幅同时容纳两种迥异的审美形式。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做着高官的朋友音信全无,尝尝饿肚子的孩子脸色凄凉。一直接济他的朋友裴冕去了长安,两人断了联系,因此这时候老杜的日子很艰苦,连孩子都吃不饱,就想想大人什么样吧。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填沟壑:用尸体填壕沟,就是死的意思,生活如此艰苦,老杜觉得自己快死了。我这把老骨头就快扔到壕沟里去了,只剩下狂放和不羁了;我不由得仰天大笑,当年的狂夫老了还是这么狂!
第一联到第二联是从壮美到优美的转折,外放的情绪开始收敛;第三联来了一个大转折,一点都不美了,只剩下了艰难窘迫的凄凉,情绪变得非常低沉压抑;第四联则是一个更大的转折,压抑到极点的情绪猛然爆发:自笑狂夫老更狂!老杜领着我们坐了一次过山车,忽上忽下,心神荡漾。
这就是老杜的狂,这个狂是情绪上的飞扬外放,是性格上的洒脱不羁,是不为困境压垮的坚毅倔强。老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没有忘记审美,还是一颗诗心看世界,依然写出了如此潇洒的诗句。
老杜就是这么狂!
小贴士:古诗词里有很多字的读音现不一样,如果你读诗的时候感觉不押韵不顺口,很有可能就是某个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文化是一直发展和前进的,字的读音有变化属于正常现象。如果说为了显得自己有文化底蕴,非得用古音填词赋诗,我觉得大可不必。把“波浪”念成“bō láng”,是不是蛮怪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