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衡阳市第十五中学支部 刘燕青 唐红旗
一、背景与引子
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振兴乡村的伟大战略,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的伟大举措。振兴乡村教育不仅仅是振兴乡村的一部分,更是振兴乡村的基石,因为乡村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教育(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尽管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逐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乡村教师待遇和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同时政府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也惠及到3600多万农村学生,但是城乡教育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仍然任重道远。
二、问题与困境
首先,缺乏优秀的教师队伍。由于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艰苦,教师的待遇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教师的发展空间极为狭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优秀教师不愿来,在编教师和特岗教师又不安心,教师外流的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归宿感、成就感,他们有的通过考公务员跳槽;有的通过考“城里教师编”进城;有的不辞而别到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从教。总之,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教师队伍职业吸引力不够强,补充渠道不畅,优秀教师留不住,城里教师不愿来。
其次,缺乏优良的教学设施。近几年乡村的合格化学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城镇相比的确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村小”、“片小”、教学点由于农村人口的大迁移,生源锐减有的甚至枯竭,不少人认为已经失去了改造的价值,即使花大力气去改造,也很难把生源吸引回来了。乡镇中心小学、初中近几年来虽然硬件设施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但与城市学校“高大上”的“多媒体”、“云黑板”、“体艺馆”、“科学馆”、“多功能教室”、“音乐教室”等硬件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第三,教育质量严重滑坡。七八十年代乡村学校与城镇学校教学质量没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农村孩子经过努力同样可以读高中、上大学(甚至名牌大学)。但随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乡差别(特别是城乡教育不均衡)不断加大,“重点学校”的兴起,优质“师”、“生”源源不断流向中心城市。九十年代中期乡村教育质量开始走下坡路,到两千年以后,乡村教育质量迅猛下滑,到目前已经到了惨不忍睹的局面。表现在乡村学校的学生升入高中和大学(特别是重点高中和重点名牌大学)的比例不断下降,“寒门难得出贵子”的现象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这种情况严重侵害了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权利,出现了新的教育不公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生源严重流失。一方面由于近几年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一方面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学生大量流入城镇,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及办学条件远比不上城镇学校。即便是在家务农的家长也有不少人把孩子送到城镇学校就读。因此,很多“村小”已经关门,大部分“片小”生源逐年滑坡,几乎办不下去,被迫撤并。八九十年代时几乎每村都有小学,到现在几个村的小学合并在一起,生源仍然在逐年下降,就连乡镇中心小学生的生源也在不断流失。有些乡村学校还没有改造完毕,但学生已经是寥寥可数了,有些村小几个年级加上幼儿园人数就二十几个人。有些“希望小学”捐建时还有不少学生,不到十年功夫生源说没有就没有了。
第五,县小镇小人满为患。乡村小学生源枯竭,其生源学倒底流向了何处?自然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村小”、“片小”流向“镇小”,“镇小”流向县城乃至市区的小学,原先每个村(或几个村)都有小学,现在“村小”几乎销声匿迹,即使“村小”、“片小”“教学点”还存在,其生源也是屈指可数。原先每个乡都有初级中学,撤乡并镇后,几个初中合并到了镇上,如今镇上的初中生源也在锐减,学生不断流向县城以及中小城市。反观县城以及中小城市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却人满为患。以永州市宁远县为例,村级小学几乎“灰飞烟灭”,镇上中心小学还比较兴旺,县城小学“大班额”很普遍,80人以上的班级司空见惯,学位严重短缺,暴露的问题十分突出。
第六,缺乏科学管理。乡村学校尤其是“村小”、“片小”,“教学点”由于学生人数骤减,优秀师资严重流失,学校缺乏人气,有些学校六个年级的学生不足50人(甚至更少),有些学校一个老师包上一个年级(一个班)所有的课,且不说老师备课的难度有多大,光上课的时间之长就够让你饱受折磨。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老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兴致高的时候多上几分钟,兴致不好的时候就少上几分钟,或者让学生自习,甚至提前放学等等。另外,师资配备也不齐。教师们既要教语文,又要教数学、科学;既要教体育,又要教教音乐、英语,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才多艺(过去中等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才是“万金油”,才能适应这种学校的教学,而如今大部分中师学校早已升格为本科院校,而本科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教师又“过于专业”,很难适应这种乡村学校的教学模式),真正多才多艺的教师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还有就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虽然学校学生人数减少,但是教师的课却很多(大部分教师每天都在四节课以上,有的达6节之多),每天除了上课根本没有机会相互听课、评课,更没有时间和条件(无网络)自修和外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了。
第七,缺乏开展课外活动及素质教育的的基本条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配齐优良师资,其次要拥有场所、设施,第三要严格执行新时代的教育方针。目前乡村学校(特别是落后地区)教师一人兼教多个科目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音、体、美、劳等科目教师短缺,导致各项课外活动及素质拓展无法正常开展,严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提高,有悖于“教育公平”。
三、对策与措施
首先,建议政府通过政策导向鼓励优质资源向乡村流动。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振兴乡村教育,需要促成优质资源(教师、生源、管理等)向乡村流动,只有优化乡村教育办学条件,才能让乡村孩子在自己的家门口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乡村的孩子们以平等的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其次,要为乡村学校配足各科师资。乡村学校规模小,生源少,如按正常师生比来配教师,肯定会出现“一师教多科”的现象,从而加重教师教学的负担,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建议政府打破常规,在乡村教师定编问题上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尽量配齐各科教师,不但开足开好各门课程,而且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保障农村学生也能像城市学生一样接受“素质教育”。
第三,多方面提高教师的待遇。政府部门不但要花大力气打造乡村标准化学校建设,而且对乡村教师的生存、发展、扎根也应提供优良的条件,为乡村学校教师解决住房问题(如:给每个教师配备设施齐全的流转房),制定向乡村教师大力倾斜的职称评定的政策,为乡村教师发放令人羡慕“特殊岗位津补贴”和“交通津补贴”。总之,在工作、生活、发展等方面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让乡村教师有更多的归属感、获得感,真正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第四,长期开展针对乡村教师的精准培训。为提升乡村教师的业务水平,政府要为乡村教师的各种培训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为每一所乡村学校开通互联网络、卫星电视(或有线电视),为每一位乡村教师配备办公、学习用的笔记本电脑。省、市教师发展中心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还可通过派遣乡村教师到城市名校“跟班学习”,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网络“高级研修”,组织名校名师实行精准地一对一“教育扶贫”、“送教下乡”等途径提升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五,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措施。过去各地制定的城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到农村村组、农户家去扶贫,由于受职业、专业等方面的限制,扶贫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城市学校教师的优势,对乡村薄弱学校进行精准扶贫,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具体可采取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子、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结对子的帮扶措施,实行“一对一”帮扶,并且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对“帮扶学校”和“被帮扶学校”进行考核评估。
第六,打造乡村特色学校。乡村学校校长要带领教师加强学校与村社的联系,深度挖掘地域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学校课程,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小校小班”优势,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帮扶,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发展,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要自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开门办学,向村社共享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从农村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的高度定位学校发展,真正让学校成为乡村振兴计划的命运共同体,实现持续内涵发展。打造既具有乡村文化气息又具有城市品味的有特色、有内涵的学校。
第七,改革高考师范生招生制度,为乡村教育培养留得住的“特岗”教师。过去的特岗教师制度、免费师范生制度为缓解农村教师短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根本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一方面是因为招生的数量太少、招生范围太狭窄(只面向农村),另一方面是由于待遇、环境、住房、交通、职称等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特别是优秀的教师没有扎根农村的思想。因此,没有从根本上没有解决乡村学校优秀师资的短缺问题。建议教育部顶层设计,实行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教师免费培养制度”,把过去只面向农村地区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招生计划,改为面向全国范围内招生,实行“订单式农村教师培养计划”,运用优惠政策导向鼓励全国范围内的优秀高中生报考面向农村、包分配的“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并与他们签订终身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就业合同,从而保障乡村学校永远有“源头活水”。
第八,师范院校应实施“乡村教师特殊的培养计划”。乡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乡村小学,由于受编制的影响,教师跨头兼上多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就要求教师“多才多艺”,而现阶段培养“多才多艺”的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早已升格(或并入)本科师范院校,但是本科师范院校课程又过于“专业”(例如学中文的不修美术、音乐、科学、劳技等课程),培养的学生适应不了乡村教育工作。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根据乡村学校的需要,为“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要“量身定做”教学计划,实施“订单式教学”服务。
第八,乡村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乡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更是传播文明的需要。不少落后农村地区封建迷信盛行、环境卫生恶劣,家族势力横行,黄赌毒不绝、村匪村霸猖獗。因此,乡村学校要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把乡村学校办成文明绿色的窗口和基地,展示其严谨的管理风格,良好的学风校风,规范的师生行为,并使学校影响进一步扩大,用学校良好的清风正气助力乡村现状的治理和改变,引领乡规民约向善向好,让美丽校园成为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的原点和辐射源,以乡村学校师生的优良风尚,带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与期待
乡村美,中国才能美;乡村强,教育必须强;让优质的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绘出美好画卷。
电子邮箱 641926195@qq.com 1897348185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