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档家庭教育节目,讲到一个家庭在三年内投资120万来培养孩子的兴趣。这不是一个富豪的家庭,为了给孩子六个兴趣班缴纳高额的培训费,姥姥还把家里的房子卖了。
六个兴趣班培养下的孩子快乐吗?镜头拍到了孩子抗拒上“珠心算”时躲在桌子底下的镜头,姥姥在一旁硬拉硬扯让孩子必须按时上课的一组镜头。
这个小女孩所上的兴趣班数量——“六个”,刷新了我以为一个孩子能够上兴趣班的极限数量。
小女孩很懂事,当记者问孩子是否喜欢这些兴趣班的时候,孩子回答的是:“姥姥告诉我,做事情要坚持,既然都上了就要坚持下去。”在谈话中,孩子还说了一句话,让人感受到一位6岁孩子童真,孩子说:“我努力学习,姥姥会很高兴,我希望姥姥高兴。”
很多时候,孩子是我们成人的老师。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计划来生活,孩子有一点超越就会让大人感觉到“失控”,进而全力出击。而孩子呢?在大人严防死守、百般挑剔和各种压迫下,还是会努力让大人开学,因为孩子打内心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以及至亲的人快乐开心。因为在孩子的心灵中,人生最重要的是快乐。
说出“宁可要一个痛苦的童年,也不能等来一个痛苦的成年”口号的是一群充满了焦虑的大人。
我看到这个节目,思考的是,每一个家庭到底要把孩子培养出怎样的人呢?
这个故事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孩子的姥姥说,她只是想把外孙女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在养育孩子的的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危险,就是使用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词语和句子来描述家庭培养孩子的目标,实则在这些词语之下是一个家庭的情结固执。
这位老人因为对自己女儿的“失望”,而表现出对外孙女更强的培养欲望。与其说是为了外孙女成为有用的人,还不如说是让外孙女将来成为能够在人群中闪闪放光的“名人”。当然这样的愿望无可厚非,但“揠苗助长”的故事不可不引以为戒。
与很多家长聊起来,是什么在推动着不断给孩子的教育投资?真的是遵循了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吗?得到的答案,细细思量,背后十之八九是父母的焦虑。
我们在焦虑什么?我们在焦虑孩子将来能不能适应未来的时代,能不能幸福的生活。然而,我们错误的地方在于,我们为孩子提前给出了“幸福”的定义。而且,常常是以家长的“不幸福”来反推出对“幸福”的理解。
家长缺什么,就让孩子补什么,以为这样就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对于孩子来说,幸福是能够爸爸妈妈和自己的亲密关系,是彼此的温柔以待,是家庭的和谐顺畅。
我倒是在孩子的兴趣方面有一个人观点,就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始终让孩子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不要因为我们的语言和行为上的失当,而让孩子失去对未知的好奇,决定是一种教育的失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