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民间故事悬疑、灵异、志怪,玄幻、怎一个好悬的世界奇闻逸事
民间故事:打更人巡夜,欲追赶抬轿队伍,阿婆说,别追,快敲锣

民间故事:打更人巡夜,欲追赶抬轿队伍,阿婆说,别追,快敲锣

作者: 诗文书画汇 | 来源:发表于2021-11-26 19:41 被阅读0次

本文为《民间故事》之970章,如果您喜欢看民间故事,记得常来!

故事发生在明朝,在济南府某个小镇里有一个李姓老汉。李老汉天生胆子大,只是不爱说笑,但人性十分善良。

有一年,小镇上挑选打更人,乡民们都觉得李老汉不仅人好,胆子也大,就都推举李老汉。很快,布告下来了,李老汉果真成了一名打更人。

此后,李老汉经常在夜里打着一盏灯笼,敲着铜锣沿街巡夜,他干活实在,从来不偷懒。

这个小镇不算大,地处济南府城北,是连接南北的主要镇子,经常有生人在此路过和借宿,沿街讨饭的乞丐也不在少数。

有一日,临近午时,李老汉和妻子张氏正准备吃饭,此时院门被人敲响了。

“有人敲门,你去看看是不是隔壁的王兄,前两天他跟说,家里要盖房子,说让我帮个忙。”李老汉一边说一边坐下了。

“我去看看!”妻子放下碗筷,赶忙去开门。打开门一看,门外却站着一位陌生的阿婆。

阿婆衣衫褴褛,左手拿着一个破碗,右手领着一个小姑娘。那小姑娘头发很乱,脸上脏兮兮的,大大的眼睛看着张氏。

张氏一看两个人的装扮,定是讨饭的乞丐无疑了。

阿婆满脸笑容,说道:“俺们娘俩路过此地,俺家小孙女已经一夜没有吃过东西了,还请好心人能够施舍一些饭菜。”

说完后,阿婆拉着小女孩就要下跪。张氏赶忙上前,一把搀扶住阿婆,又扶住了那个小女孩。

“阿婆,您只是讨些食物,此乃小事,何必行如此大礼?快带着孙女进来!”张氏拉着阿婆就要进屋。

阿婆有些不好意思,没有跟进去。阿婆看了看孙女后说道:“俺俩讨要了几个人家,都没有施舍饭菜给我们,还嫌弃俺们娘俩,将俺们给赶出来了。”

张氏一听摇了摇头,因为此地经常来乞丐讨饭,镇上的人都已经司空见惯。况且很多人自己都吃不饱,哪还有富余的食物施舍呢?

李老汉的日子倒还不错,夫妻俩料理着几块农田,李老汉每晚还去打更,也能赚些银子,温饱倒不成问题。

张氏想了想:“午时我蒸了四个馒头,那就拿出两个馒头分给阿婆和小女孩吧!”

随后,张氏说道:“阿婆,俺家蒸了馒头,我这就回屋去拿!”张氏说完后就回了屋。

“是隔壁王兄吗?”

“不是,是讨饭的阿婆和小孙女。”

“小孙女?一老一少出来讨饭实在不容易,你将她们俩请进来,坐下一起吃吧!”

“方才我已经请过了,阿婆怕咱们嫌弃,不敢进来。”

“那我去请!”李老汉放下碗筷就走出了屋。

“阿婆,外面天热,快进屋吃些饭菜,喝些粥吧!”李老汉说道。

“多谢好心人,俺娘俩就不给你们添麻了。”阿婆有些犹豫,小孙女紧紧抱着阿婆的胳膊。

“午时天气热得很,别把孙女晒出病来,快进来吧!”李老汉说完后拉着小女孩就进了屋子。阿婆一边感谢,一边跟进了屋里。

张氏拿来碗筷,给阿婆和小女孩盛满了米粥,又拿来热腾腾的馒头,阿婆感动得流下了热泪,颤声说道:“你们真是大好人啊!俺和孙女谢谢你们了!”说完,阿婆拉着小女孩就要下跪,李老汉离着近,一把将她们扶住。

吃过午饭,阿婆再三言谢,随后带着孙女慢慢离开了。李老汉和妻子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是叹气不止。

当天晚上,李老汉吃过饭后提着灯笼和铜锣,像往常一样又去巡夜了。

过了二更天,李老汉走到老郑家门口时,忽然看见前面有几个黑衣人抬着一顶轿子正匆忙地朝前走着。

“这是谁家的轿子?天这么黑,这些人都不打灯笼,还走得如此匆忙,这不太对劲,我要追上去问一问!”李老汉胆子大,思忖片刻就加快了脚步,朝着那几个人追了上去。

离着近些了,李老汉仔细一看,前方共有四个人,他们都没有说话,只是埋头急匆匆地往前赶。

李老汉欲追抬轿队伍,上前询问一番。此时,他的肩膀被人拉了一下:“恩人别追,快敲锣,他们是匪贼,不然来不及了!”李老汉赶忙转过身,说话之人正是那位讨饭的阿婆!

“方才俺亲眼看见四个匪贼从一户人家里抢走了一位姑娘,就塞进那顶花轿里。临走时,他们还将姑娘的爹娘打晕在地。他们都带着刀剑,俺怕牵连俺孙女,才没有声张。”阿婆紧张地说道。

李老汉一听这才明白咋回事,他赶忙拿起木槌,一边敲锣,一边大声喊道:“有匪贼,快来捉贼啊!”

前面的四个人听见喊声和锣声后,脚下乱了,拼命朝着城门方向跑。此时,附近居住的乡民们拿着扁担和锄头,纷纷跑了出来。

“匪贼在前面,乡亲们快追啊!”李老汉一边喊一边追。

闻声而来的乡民们越来越多,那四个人见势不妙,丢下轿子后各自逃跑了。

乡民们朝着花轿围了过来,李老汉小心翼翼地掀开帘子,轿子中果然有一位姑娘,被绑住了手脚,嘴巴也被堵住了。

“这是老张家的闺女翠花啊,赶紧给她松绑!”乡民们一边说一边给翠花松绑。

张翠花是镇上炊饼店张老板的小女儿,因为长相漂亮,镇上的人都认识她。

“翠花,发生啥事了?那几个人是谁啊?”李老汉问道。

“俺不认识他们,他们蒙面拿到刀剑冲到俺家里,二话不说就把俺捆住,塞进了轿子里。俺爹娘上前阻拦,都被他们打晕了,俺要去救爹娘!”翠花边哭边说。

乡民们一听,都跟着张翠花去了家里。李老汉听了这些话是后怕不已,倘若自己方才追上抬轿队伍进行盘问,势必会遭到他们的毒手,说不好连命都不保了。

李老汉越想越后怕,忽然想起了那位阿婆。他提着灯笼赶忙往回走,欲要答谢阿婆的救命之恩。

可等他走回去再看时,那位阿婆已经消失不见了。李老汉在附近找寻了半晌,依旧没有找到那位阿婆。

他深鞠一躬,自言自语道:“多谢阿婆的救命之恩,在下铭记于心了。以后若能再和阿婆相见,在下必会报答这份恩情!”

回到家,李老汉将遇到抬轿队伍、阿婆救自己的事说给了妻子张氏。张氏一听是心有余悸,随后她微微一笑,说道:“多亏咱俩施舍饭菜给阿婆和小女孩,阿婆才会心存感恩之心,在你遇到危险时,阿婆及时提醒了你,你才躲过了灾祸。看来,我们的善举没有白费呀!”李老汉觉得妻子的话很有道理,用力地点了点头。

张翠花的爹娘只是被打晕了,经过调养很快就好了。经历这件事后,李老汉在打更巡夜时,提高了警惕,不敢再贸然行事。而那位乞讨的阿婆和小女孩,李老汉再也没有遇到过。

笔者有话说:

打更人李老汉和妻子看见阿婆和小女孩实在可怜,并没有嫌弃她们,还邀请她们到家里吃饭,这足以说明李老汉和妻子人性十分善良,而且乐善好施。

而就在当晚李老汉巡夜时,看见了可疑的抬轿队伍,欲要上前追赶,被阿婆及时拦住,李老汉因此躲过了灾祸。可以看出,那位阿婆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老话说得好:善有善报。从本文可以看出,做善事的人,终归能够得到好报,逢凶能够化吉。

另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别人的恩情,我们应该铭记于心,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回报,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您说对吗?

声明:本文由“诗文书画汇”原创首发

民间故事意在向世人阐述世俗道理,传递正能量,切莫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谢谢!

相关文章

  • 民间故事:打更人巡夜,欲追赶抬轿队伍,阿婆说,别追,快敲锣

    本文为《民间故事》之970章,如果您喜欢看民间故事,记得常来! 故事发生在明朝,在济南府某个小镇里有一个李姓老汉。...

  • 电影《阴阳打更人》

    民国十三年,雁城有个打更人,名叫胡樊。打更人是个神秘而古老的职业,除了巡夜报时的工作外,还负责处理在深夜出没的邪祟...

  • 万花楼

    是夜, 寂静的巷子里传来打更人敲锣的声音。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说着,又敲了一下。 “沙沙”一阵微风袭来,吹动树...

  • 古代为何需要打更?如果没人打更会怎样?

    想必有不少人喜欢看古装剧,那么大家对于晚上打更人巡夜有无疑惑呢?尤其是那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之类的话语,肯定让...

  • 巡夜人

    思念 是一位巡夜人 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你

  • 江城梅花引·抓鸭

    阿婆阿爷上山坡。左张罗,右张罗。 手掷棒根,欲把鸭群拖。 鸡窜猫飞追又跳,前后院,一巡巡、赶出窝。 出窝。出窝。别...

  • 后街随记之《锣》

    同事领回一面大锣。 大伙儿很新奇,都来敲一下,模仿打更巡夜报时。 “咣…天干物燥…” “咣…小心火烛……” “咣…...

  • 忘不了你,却也要嫁于他人!

    夏夜,夜空似藏青色的帷幕,点缀着闪闪繁星,让人沉醉。齐府大宅,万般寂静。偶尔有敲锣巡夜的更夫走过。 齐家三小姐的闺...

  • 大奉打更人起点——上班偷偷看小说阅读器

    "大奉打更人起点"、"大奉打更人 笔趣阁"、"大奉打更人百度百科"、"大奉打更人txt下载"、"大奉打更人抄袭哪个...

  • 要饭僵尸-阅微草堂笔记故事(二十一)

    要饭僵尸 康熙年间,在钱塘门外有一更夫任三,每晚在一座庙附近巡夜打更。任三发现,每到二更天时,便有一个人踉踉跄跄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民间故事:打更人巡夜,欲追赶抬轿队伍,阿婆说,别追,快敲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gb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