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有个清朝商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有人称他为末世夹缝的商界奇才,称雄千年的世界首富;有人称他为贿赂官府的家贼,私通洋商的汉奸。总之毁誉参半,是一个饱受非议的历史人物。
在《华尔街日报》的“纵横一千年”专辑里,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而他是唯独一个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他就是清朝商人伍秉鉴。
1
领头十三行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州,伍家开始经商。1783年,其父亲成立了怡和行(为了创立品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由于经营有方,“浩官”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迅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十三行的领头人——首席行商。
2
伍秉鉴究竟多有钱
在笑贫不笑娼的清代末年里,伍秉鉴号称大清“世界首富”。他究竟是拥有多少家产,能当得起这个名号呢?
2600万两银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照购买力折算,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
而当时美国的首富也仅仅只有700万两银元。这样的家财,足以比肩清朝政府,几乎占到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即便是年薪约两万两的两广总督林则徐,想要攒到伍秉鉴那样的财产,也需要不吃不喝一千年。
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现在看来,作为十三行的领头,伍秉鉴的财力可见一斑。
《华尔街日报》更是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
3
他是如何起家的
在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晚清,一个人能生存下来已是一件幸事。伍秉鉴能做到这样的财力,必定是有着非凡的能力。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时代背景造就了伍秉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当时设立“广州十三行”用以对外通商,也就是说,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行商们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而伍秉鉴正是抓住了这巨大的商机。
第二点,是家庭产业的基础的成就。伍秉鉴并非白手起家。事实上,他的父亲伍国莹,曾在广州首富潘启家中做过账房(即会计),与东印度公司多有来往,积累了经商的人脉和第一桶金。伍家能够成立商行,开始参与对外贸易,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扶植有着较大的关系。等到伍秉鉴三十二岁接管产业后,伍家的企业开始迅速的发展。
第三点,伍秉鉴拥有着非凡的经商天赋
1.非常爱惜声誉,广交善缘
据说,当时有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合作做生意,由于此人不善经营,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为难此人,而是叫人把借条拿出来,当面撕得粉碎。再加上后来明知会亏本的情况下,1万银元收购了外国商号一批棉花陈货。他曾资助一位美国传教医生建起了一家眼科医局——博济医院,不收取任何医疗费用。这些事迹,让他的豪爽名声在外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至今还有很多美国人建造的官邸里悬挂着他的画像。
其实,伍秉鉴在经营中是工于心计的。据说,他从存放在英商行号的百余万元期票中计算出的利息,与英商兑付时的数目不差分毫,这让当时的外商极为惊叹。如此可靠的贸易对手,尽管伍家的怡和行收费较高,很多外商仍乐意与他交易。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也时常向伍家借贷。
2.重视品牌建设,严格控制货品质量。
最典型的例子当数伍家的茶叶。中国的茶叶在国外一直是热销产品,但是欧洲人对质量是严格把关的,在所有的外销茶叶中,伍家的茶叶被英国商界认为是质量最上乘的,从而获得了最高价的待遇。
3.极强资本运营能力。
伍家产业涉猎极广,并不只是局限于茶叶经营,他在国内还有地产、店铺等,在国外则投资铁路的修建,同时还进行证券交易以及保险业务等,旗下的怡和行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级跨国财团,是当时中国最大外贸公司。
4
身死家败
只可惜,即便是这么一位号称富甲天下的奇才,也未能在动荡年代保住他的财富。
鸦片战争爆发后,作为封建王朝末期的富商,落寞的王朝怎肯轻易放弃这只肥羊。不但在资助战争的情况下,还被勒令向英国赔偿近200两赔款银元,而且在此之后,更是被清政府多次以通敌之类的借口压榨,生活都不得安宁。也就在《南京条约》签订的隔年,忧愁和疾病彻底击垮了伍秉鉴,75岁的世界首富在广州撒手人寰。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中,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最终化为灰烬。
想把握金融界的走向吗?
想在动荡的资本市场中稳住步伐吗?
想要成为卓越的金融家经济家吗?
清大金融投资与资本运营总裁研修班
不要等到别人攀上巅峰才开始学习!
识别二维码 了解更多课程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