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是羡慕那些读书快的人,一本厚达三四百页的书,人家几乎一天就能读完,我却蜗牛般花费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究其原因,要么是我反应慢,悟性差,要么就是读书的兴趣有别。人家读书关注的是情节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着眼于大处;而我却咬文嚼字,试图发见字里行间所有闪光的意境,总是把书标划的不成样子。还经常用自己的话,写下自以为是的笔记。
我只读自以为好的书,那些没兴趣的书或兴趣不大的书,我读的也快——快到一翻而过。就是说,书,我要么不读,读则极慢。
我这样的,好像算不上读书,叫学书更确切一些。
学什么呢?
我主要是学书中字词的意境如何运用,或者说,什么样的情景用什么样的字词来表达更合适。
之所以想学这些东西,是有感于自己这方面的缺乏。每当写文时,心里的所想所感,写出来后,总感觉不是原样了,要么不准确,要么不完整,这都是因为没用到合适而确切的字词所致。
根本原因是字词储备不够、概念不清、意境不明、运用不当。
所以,读书时在这些方面就很在意。
好比正在读的《平凡的世界》第三步中的一段话:
“列车像拉犁前的黄牛那般沉重(沉闷)的叹息了一声,又颤栗(颤抖)了一下,然后发出几声惊人(吓人)的长鸣(笛声),就悠悠(慢慢)地滑(滚)出车站,喷吐着(出)白雾(气)向南驶去。
车轮撞击(碰撞)铁轨的铿锵(哐当)声迅速地急骤起来。
在动人心魄的隆隆声中,两边那些苍老的破房旧屋(破旧房屋)跳舞一般飞快地旋转着退(闪)向后边。”……
“列车像惊马(受惊的野马)一般奔驰在平坦(而宽阔)的原野上。”
括号里是我想到的字词,一比就知优劣了。
在小说每章的开头,几乎都是类似的描写。如果只是关注于故事情节的话,这些文字也许会一带而过,而我却很喜欢类似的描述。
我会反复读上面的文字,眼前很快浮现出火车出站的情景,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情景几乎人人见过,可又有几人还原的如此形象和真实;它所运用的也都是些人所共知的普通字词;但其效果却奇妙无比,这就是我欲学之处。
我想了想,这效果是源于作者对字词概念含义的真切理解,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有着正确、准确、清晰的把握,运用起来才那么地贴切,让读者读起来才那么地真实。
这样的描述,在《平凡的世界》里比比皆是,贯穿全书,这大概就是经典巨著的特征,或说它因此才成为了经典巨著。这自然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