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版野史文海里的一盏明灯清风不识字
金庸小说里,北丐洪七公的历史原型,名叫武七,一生坦荡豪迈

金庸小说里,北丐洪七公的历史原型,名叫武七,一生坦荡豪迈

作者: 张保富 | 来源:发表于2020-08-09 16:08 被阅读0次

​金庸曾在《射雕英雄传》中写道,洪七公一生光明磊落、行侠仗义、嫉恶如仇,黑白两道人人敬仰。

但生活不是武侠,或者说,金庸的很多武侠故事,是从历史中来、生活中来!

事实上,清朝真的有一名乞丐,名确实是“七”,其全名叫做“武七”。

武七一生不图名利、省吃俭用,曾天南海北乞讨。讨来的钱,却没用到自己身上,而是兴办“义学”,求寒门人家送子读书,分文不取!他不惜下跪,只为求进士、举人等来学校当老师。其创立的学校,学有所成者甚众!近代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就是从武训兴办的义学里走出来的。

当真是感人肺腑,让人闻之落泪!

历史上能称之为伟大的人不多,但他武七,足以担当伟大之名!

1.求学不得

武训,原名武七,1838年农历十月十九出生,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人。

大清朝廷为了嘉奖他教育之功,赐名武训,是为"垂训于世"之意,他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的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武七7岁丧父,曾有一个上学的理想,但因贫穷,最终未能如愿。

14岁时,他曾离家出外打工,却因为没学问,农村叫“不识数”,屡屡被老板欺负,扣发工资。

他当时是个少年,没有不良嗜好,老实巴交,省吃俭用,但打工3年,结算工钱时,老板告诉他,工资早已给他结清,反被说成是“讹赖”,被其毒打。

武七被气的口吐白沫,3日卧床不起。

他想,这都是因为自己没文化,别人看不起自己所致。

20岁那年,武七下定决心当了乞丐,并生出以乞兴学之念。

有人就奇怪了,行乞最多只能吃饱,他凭啥办学堂?

武七还真做到了,他在30岁的时候,就在馆陶、堂邑、临清这三个县,买了300多亩地。

50岁时,武七终于和杨树坊合伙,在堂邑柳林镇办起了义务教育学堂——崇贤义塾,次年与一位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再办了一所。1896年,他和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办了第三所义务教育学堂。

这位本身没受过学堂教育的人,却一生在教育事业上摸爬滚打,当真是世间一大奇事。

后来此事被皇帝知道,特赐予其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

这些年,他是怎么走过来的?

2.武七的行乞之路

1859年,21岁的武七,开始了行乞之路。

为了行乞,他自学成才,辗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一路带着节奏乞讨。

之所以说带着节奏,是因为他乞讨过程中,不似其他丐帮弟子那样卖惨,而是将乞讨语言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

他头发脏乱,满脸污垢,一身破破烂烂,露着灿烂的笑容,又唱又跳,颇带喜感。若放到今天,他或许能成为网红也未可知。

若有时候碰到好心人,赏给他一些好的衣物,他便设法卖掉,只吃些粗劣的食物充饥。

只听他唱着"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武七尽管没学过武,却也会一些杂耍功夫。他能表演拿大鼎,能来个刀破头,锥刺身也不在话下。若是某些看客有恶趣味,要求他吃两口吃毛虫蛇蝎,或是扮个小丑逗乐,他也欣然照做,做完领赏钱便是。

武七常常白天乞讨,晚上上纺线绩麻,口中念念有词,歌词曰: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为了攒钱,武七做了很多兼职。他走过如此多地方,自然接触了不少人,他会兼职做媒红,给人牵线搭桥,这个收益相当不菲;他会当个信使,或者快递员,给人送个东西,若当时他有车的话,估计能做个上市公司;他一有空就给富人打个零工,当日结算,概不赊账。

经年累月,积少成多,武七眼看着就要奔小康了,但他未曾满足,希望存到银行里面。

鉴于当时银行还没建起来,他就计划存到一富商家里。但这个富商必须得靠谱,不能欺骗了他。

武七人脉甚广,终于打听到县城有一举人,名叫杨树坊,为人正直豪迈,铁骨铮铮,于是求见之。

杨府见来者是一乞丐,并无拜帖,拒绝之。武七在杨府跪了两天,举人甚奇,约其见面。

武七诉说了自己的乞讨经历,及兴办义学之目的,杨举人惊叹这乞丐高风亮节,当即答应下来其存钱之要求,并说愿意助一臂之力。

武七依靠勤劳肯干及头脑灵活的特点,资产越来越多,后来在杨举人的帮助下,他开始买田地,以作学田之用。与此同时,他还会顺便放点高利贷,以三分的利息放出去,跑赢通货膨胀。

49岁时,武七有田230亩,钱3800多吊,早已摆脱了贫下中农的身份,甚至是中产阶级的成分。

但他仍然热爱着自己的本职专业——乞丐。

杨举人劝他婚配,武七却拒绝之,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于是,二人合伙,正式兴办义务教育学校。

3.实现理想

1888年,这武七花钱4000多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

这一刻,武七哭了。

他20岁四处游走,50岁而归,盼的就是有一天,自己能兴办这样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让寒门子弟能够上得了学,不再因没钱上不起学而发愁。

他一生历尽坎坷,受尽磨难,为的就是这一天。

学校建起来,得有人来学,有人来教课。于是,他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里纳头便拜,求他们教寒门学子读书;他跑到贫寒子弟家里,跪其父母,求他们让孩子上学,学校分文不取。

首年,义学招收学生五十多名,一切经费皆有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所有学生免费上学。

开学季,校长武七会先拜老师,感谢其教学之恩;再拜学生,祝愿其早日成国家栋梁之才。

作为校长,武七仍然没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乞丐”这个身份,有宴请老师之事,他会邀请士绅作陪,自己则留守门外,带客人酒足饭饱,自己吃些残羹剩菜,匆匆离开。

不得不说,武七这敬业精神,比《神雕侠侣》中的洪七公强多了!洪七公还曾因贪吃,耽误了重要事务,自断一手指,也曾偷偷跑到皇宫去大快朵颐。(求金庸迷不黑,本人也极为崇拜武侠里面洪七公老前辈,但是,武七老师是洪七公的原型啊!了解完武七的英雄事迹之后,我已经彻底被武七老师圈粉)

而人家武七,自始至终都未曾忘记自己的身份。

当然,武七也有职业病,他会运用这职业习惯,把那些不敬业的人,吓得腿直打哆嗦。

若老师勤奋,他跪谢之。

若老师懒惰,他跪求警觉。

若老师贪睡,他跪唱曰: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

若学生贪玩,他跪唱曰: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有几人敢受校长一拜?

校长自认乞丐,他们可不能不自知,于是大家皆忌惮之,学校上下一心,办的风风火火。后来该校学业有成的人非常多,一些人当了公务员,一些人有一技之长傍身,一些人做了生意,一些人反哺学校,做起了教书匠。1948年夏天,中国制片厂曾将他的故事拍成电影《武训传》,至今仍能找到该影片,本文插图多是截取电影画面。

4.含笑九泉

当年武七穷困潦倒时,亲戚朋友皆冷眼旁观,如今发达了,那些人便来求资助之。对此武七一概不理,并唱曰: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武七分别在1890年、1896年,依靠多年积攒的钱财,于馆陶县、临清县皆设义学,助力教育事业。

山东巡抚张曜闻得知武七此人,特别召见,下令免除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赐名武训。

光绪皇帝得知后,赐予"乐善好施"的匾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赏穿黄马褂”有什么好处呢?就说一点,武校长穿上这个行头,可以见官大三级。

1896年4月,御史巷义塾内,武七病逝。

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乞丐的形象虽然不美,但是那颗比金子还宝贵的心灵,应该在全社会熠熠闪光。

临死之前,武七静静的听着学生读书的声音,满脸微笑而去,享年59岁。

恍惚间,他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少年时代,自己盼望着,能有幸入得学堂把书念。

那是他的理想。

若有四维世界,少年的自己,能来到现在的学堂,该多好啊!少年一定会满眼泪光,激动地不能自已。

仿佛有一个声音传来,武七告诉自己:这一生问心无愧,没白来世上走一遭。

武七最终被葬在堂邑县柳林镇的那所义学东侧,坟墓挨着学堂。他表示,每天听到读书声,足以含笑九泉。

据说,武七出殡那天,三县所有官绅休假一天,全体执绋送殡。

三县乡民自发前来参加葬礼,数万人哭声震天。

欢迎大家关注新语说古今,看更多精彩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庸小说里,北丐洪七公的历史原型,名叫武七,一生坦荡豪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bwl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