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是个伪概念

作者: lzl727 | 来源:发表于2017-03-12 20:17 被阅读152次

    朋友找我推荐款手机,要求很简单,只有一条——性价比高的。

    我想了一下,觉得我才给家人买的这款手机一定符合要求:

    高性价比手机

    双卡双待、超长待机,信号好、声音大,还能上QQ、聊微信,才一百来块钱。

    一键操作

    这不只是个玩笑。我想说的是,“性价比”是个伪概念,毫无意义。

    最早接触“性价比”这个概念,是大学时攒机,就是自己动手组装电脑,DIY一台兼容机。那时同学们关注电脑报、电脑商情报的报价,算来算去,追求的就是性价比最高。

    性价比,顾名思义,就是是商品的性能与价格之比。

    性价比=性能/价格

    根据这个公式,性能一定价格越低,或者价格一定性能越好,就是性价比越高。所以当时同学们要么就是锁定价格寻找高性能的配件,要么就是锁定配置参数,追求最低的价格。而我当时用奖学金买了一台过时的二手IBM ThinkPad笔记本(这是我的第一台电脑),性能不如主流台式机,价格也并不便宜多少,应该是疯了。

    我在买这台电脑时,并没有考虑性价比。它便于携带,方便我在外地读书和假期回家两地使用;功能上能够满足需要,编程学习、编辑文稿、听听音乐、玩玩小游戏,都游刃有余;价格上也能接受,那就行了。

    理论上说,性价比是一个数值,性价比越高的东西越值得买。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性价比逻辑失灵的场景比比皆是。为什么?

    首先,性能无法量化。

    在性价比公式中,价格是一个数值,可以量化。但是性能是什么?

    性能一般可以从功能和质量两个方面考量。功能是商品为满足人们需求所发挥效用的能力,而质量是这种能力的保证。性能如何进行量化呢?

    电脑、手机也许还可以用跑分来量化。其他产品呢?何况跑分测试也并不能说明产品的优劣,只能看出同样的软件在不同产品上运行的优劣,一般主要体现CPU和显卡性能。我们买电子产品并不是为了运行跑分软件的。电子产品的配置都难以量化,何况其他商品。

    既然商品性能不能量化,那么这个比值就无法成立。一个不存在的比值如何能作为选择判断的依据呢?

    其次,商品的“性”对用户来说更趋向于一种心理感受,就是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的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件商品,也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物理层面的性能提升对人心理的刺激会不断减弱。性价比最高的,永远是“第一个馒头”。

    另外,商品的价格不只反映它的成本价格,还会反映出它的其他价值。

    我们常说,“一分钱一分货”,其实后面还有两句:“一毛钱两分货,一元钱三分货”。对于新产品而言,性能提高一点点,成本会增加几十倍。同样性能的产品,价格背后还有品牌、文化、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

    面对如此复杂的影响因素,我们的大脑只会避繁就简,不会去比较商品“性”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往往只是在相近维度的类似产品中,直接用价格低的来代表性价比高。如配置相近的电子产品、味道相似的饮料、地段相邻的房子……如果价格相差不大,就只能把性能简化成几个直观的数值,如数量、质量、体积、面积……而对商品的真正需求却忽略了。

    如此看来,性价比这个概念,并不值得信赖。在具体的商品上如此,在一些抽象的东西上更是如此。王尔德说,“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任何东西的价值”。一味追求性价比,把任何东西都进行量化,只会变得无趣。

    “性”拿得到,“价”付得起。在自己经济承受范围之内,能最大程度符合自己需要,那就行了,何必管它的性价比呢?回到最开始的手机。我在询问了朋友使用习惯和具体要求外,给出了我的建议。

    “有钱难买我喜欢”。关注我们最重要的需求。至于“性价比”,清除掉吧。

    性价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性价比是个伪概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fx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