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独孤伤
Part 1
今天聊一个老话题:寒门家庭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有一篇标题叫《寒门父母,在浑然不知中断送孩子的人生》的文章出现在了我学生家长的朋友圈中,因为好奇就点进去阅读了一番,读后才发现,这篇文章太不严谨了!
至于为啥,且看文章主要说了啥。
有位农村姑娘想去大城市读大学,但是父母完全反对,这是为啥呢?理由很简单,首先作为姑娘总是要嫁人的,而大城市灯红酒绿的,去了之后难免学坏。
那篇文章对这件事进行了批判,文中称这位姑娘的父母一直在小县城,从没去过大城市,但却以自己的无知言论阻挡孩子的前进之路。
于是作者愤怒谴责这对父母:你没经历过的事情,凭什么拿来教育孩子?
其实这篇文章的意思到这里基本就清楚了:作为父母,且不可用自己那短浅的见识来阻挡孩子的成长,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父母的经验永远成了孩子的天花板。
Part 2
这种说教言论貌似很有道理,但是,寒门的父母本身就会因为资源和认知的限制而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自然会拿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孩子了。
但是,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寒门难出贵子”是一些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它是另一套教育机制运作的结果,那么这个机制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让寒门子弟难以逆袭呢?
有个人也许知道这个秘密,他就是英国人穆赫辛·伊斯梅尔。他是一位律师,本身是个学霸,毕业后年薪达到了六位数,但是他却说自己非常不快乐。
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他觉得,自己受到了高等的教育,耗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不应该成为一个精于算计追求金钱的利己主义者。
于是他投身了教育,尤其是帮助那些寒门的孩子。
Part 3
伊斯梅尔办了一个学校,生源全部来自于寒门子弟,好点的孩子父母是底层劳动者,不好的孩子父母则是偷渡客、非法移民。
这些寒门父母,平时迫于生计需要忙着挣钱,没时间管孩子,于是就送到了他的学校里,而这些孩子来到之后根本不听课不读书,很难管教。
伊斯梅尔一看这不行啊,于是他跟孩子们说:咱们定一个小目标,两年之后,你们所有人都要考上牛津、剑桥等名校,怎么样?
孩子们没有出声,只是看着伊斯梅尔,而伊斯梅尔却不以为然,来到黑板前写下了一行大字:敢于梦想,忠于目标,保持专注!
于是,伊斯梅尔带领着200名寒门小孩子,带着这个小目标,开始了他的教育之旅。
Part 4
伊斯梅尔从不备课,也不讲题,而是每天和这帮孩子们聊天,只要孩子们喜欢的话题他都讲。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理想。
除了闲聊,他还带领这帮孩子去旅游和参观名校,有时候也带孩子们做做实验,甚至还会带这帮孩子去律师事务所实习,总之是怎么高兴怎么来。
就这样过了两年时间,伊斯梅尔带着这200个孩子参加英国的高考,结果出来后惊呆了所有英国人:200名孩子中,有190名考上了牛津、剑桥等英国名校。
伊斯梅尔的小目标实现了。
Part 5
相信读了这则故事,有的家长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伊斯梅尔究竟做了什么就实现了这个的小目标?
答案是科学的教育方法。什么是科学的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想法去帮助和影响孩子。这就是伊斯梅尔成功的秘密。
所以,为什么很多寒门家庭出不了贵子?答案很简单,教育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教育孩子的思想出了问题。
有人说寒门家庭缺钱,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他们真正缺的是和孩子的交流,因为他们每天只忙于挣钱,忙于生计,自然没时间和孩子交流了。
可是,如果父母连和孩子的交流都做不到,连孩子的真实想法都不清楚,即使挣到了很多钱也毛用没有,因为你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机会,断送了孩子本该美好的人生。
不知道孩子的想法,父母就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去教育孩子,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就会去学习父母的思考方式,接受父母的情感宣泄,长此以往,贫寒父母自然就成了孩子的成长天花板。
所以,缺钱是原因,缺见识也是原因,这都不是最主要的,只有父母和孩子缺乏真正的交流,才是寒门难出贵子的真正秘密。
Part 6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不要觉得出身低就不能逆袭,如果人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永远都不会有出息。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最重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帮助孩子努力去实现它。
理想是很重要的,它是孩子信心力量的来源,是孩子努力奋斗的动力。不要因为缺乏财富和认知去限制孩子,多交流,多鼓励,多让孩子去做真实的自己。
孔子曰,因材施教,便是如此,如果父母连自己的孩子都不了解和清楚,那就不要再谈教育孩子了。切不可因为自己的无知,断送了孩子的前程,切记,切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