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在网易云课堂听了采铜老师的讲座感触很大,花了点时间把讲座视频整理成了文字版,就像老师在课程里说的:
如果你写的东西没有很大的洞见,就是为了传播知识,也是有价值的,只要你的写作是在传播知识我都会给你点赞。
虽然这篇不是原创,想到也算是为传播知识出了一份力就很开心了,放上演讲的视频地址:如何通过知识型写作扩大个人影响力--采铜下面是具体的分享内容:
这次的分享是由6个问题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的,首先我们要开宗明义那就是要明白到底什么是知识型写作?
Q1:什么是知识型写作?
知识型写作是我想的一个概念,我也是读书太少了,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概念来概括这样一种类型。
知识型写作不是以吸引眼球为主要目标
当然不是说知识型写作就不管自己的受众和群体了,这个也是重要的。但是不要把它当作最主要的目标。现在很多自媒体太重视关注度了,当你一旦注重关注度了以后,你就不由自主的把你写作的质量降低。我们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如果你要追求最大的传播量,势必要去迎合这个社会文化程度的总体水准。这样你写的文章从知识思想的角度来看就不能算是含金量很高的东西。
今天讲的是知识型写作,知识型写作的目的是传递知识,传播新知,启发人的心智,所以说就不能以吸引眼球为主要目标。写作时想的不应该是怎么迎合,而更多的是怎样引领大众,你的知识水平是比社会平均文化水准要高一点的,至少在某方面是比较有专长的。既然要从事这个写作,那就要有这样的追求,这个追求就是要引领大家往上走,而不是跟着大伙往下走。这就是我的个人观点,我一直以来也是这样做的,是我的一直坚持的东西。
知识型写作不是写干货
干货这个词现在已经被用烂了,我不妨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干货?怎样定义干货?我发现我回答不了,我不知道“干货”到底是什么。干货就是一个很空洞的词,你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干货。所有做课程,写文章的人都号称自己的东西是干货。那么干货和水货有什么区别呢?我觉得现在干货已经成了一个营销词汇。我就不认同我写的东西是干货文章,我写的东西就只有一个标签那就是采铜。如果你想进行知识型写作的话,要有这样一种觉悟。干货这个东西已经说不清楚了。
知识型写作不是学术研究的“传声筒”。
知识型写作是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原创性的,很多的科普的文章,也算是知识型写作。不过跟我讲的还是稍微有差别的。很多科普文章的作者不是像霍金这样的科学大师,而是仅仅是看了一下别人的论文,了解了某一个研究突破,就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打几个比方,讲几个故事,引几个数据,这种写作也是有价值的。
不过在我看来价值并不大,首先科研只有在一个研究的共同体里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而对大众来讲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直接改善生活的东西。很多学术研究离实际应用有相当的距离,所以知道不知道这项研究对公众的意义不大。其次,如果你不是这个领域的大牛对他人研究的理解可能不是很透彻,那么你在将一个专业化的东西科普化时很可能造成信息失真,大多数科普文章可信度也不是很高。我不否定所有科普文章,如果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者,一个大师级的人物来写科普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现在流行的很多的东西是掺杂了很多的水分的。
我讲的知识型写作就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传声筒。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写在论文里的学术研究成果才是知识,它只是知识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有一些是理论型知识,有一些是实践型知识。也可以说有一些是外显知识,有一些是内隐知识。内隐知识是什么呢?语言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出的,比如说一个功夫高手很会打,在他身上关于招数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就是内隐知识。知识是一个非常多维度的一种概念,学术研究的知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知识型写作可以涵盖很多,比如说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写了一本书总结他在创业中的心得体会,这个写作就可以称之为知识型写作。这种写作并不是学术研究成果的简单传达,他的知识是实践中得来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虽然没有得到科学角度的论证,但确实是有价值的。这种写作也是很好的,所以知识型写作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
Q2:你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好的知识写作者必须要专注。
知识型写作和其他写作类型相比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知识型写作的内涵会更丰富,一般鸡汤文很空洞,没什么真材实料,知识型写作就必须要有相当量的知识支撑。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往回推三十年,四十年就已经如此。前段时间我看过一本书,是一本数学科普书,书里说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每一年全世界会产生10万个新的被证明的数学定理。每年能产生10万个数学定理那就意味着在那个时代就没有一个数学家能够成为数学大学科中的通才。而是只能掌握数学这个大学科中的某一个分支学科中的再某个分支。在数学领域都不可能成为通才,如果你想从事知识方面的写作不专注的话永远只会三脚猫功夫。
到底怎么样算专注,现在很流行的一种误区就是自媒体写作为了涨粉蹭热点,热点的出现是没有规律,非常零散的,每一个热点事件会牵引出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发散的,不是凝聚在某个点上的。总是在围绕着热点写作,就肯定不是知识型写作,而是营销型写作。宁可涨粉慢一点,耐得住寂寞,一定要保证内容是有质量,那就必须专注在某一个知识领域或者某几个相关联的知识领域,你必须要有这样的觉悟。
问题是最好的引线,并且是跨学科的
从问题出发去牵引学习是一种好的方法。问题是观察中产生的,有问题就有疑惑,有疑惑就会有思考,而且思考的目的是明确的,这样你就不会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了。而解答这个问题很可能要用到跨学科知识,我是从2001年开始学心理学到现在已经15年了。我并没有离开心理学这颗大树,也并没有把心理学这颗大树抱得那么紧,我写的很多东西都是其他学科领域的。从问题出发而催生的研究和写作很可能是跨学科的,不以问题出发,以自己的专业,自己的职业出发去写东西,就不是跨学科的。
我以前是做用户体验相关工作的,用知乎之前也写过几年的个人博客,博文是用户体验类的,就不是跨学科写作。虽然也很有意思,但并不是很好的问题导向型写作,这样写作的结果会造成原创性不足,紧紧跟随已经存在的领域你肯定是这个领域的学徒。但是当你针对问题进行跨学科的学习研究和写作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一些新东西,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为什么紧紧依赖于自己的学科专业,局限于自己的学科专业不是那么好呢?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很难冒出头,在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里面比你厉害的大牛、大师太多了。但是你做的事情能够跨学科,又是针对性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个价值会更加大,而且很难被别人复制。《精进》就是由很多东西交叉在一起,很难在市面上找到类似的书。
基本问题的特征
问题也分很多种,有些问题是很简单的问题,比如说怎么样做“番茄炒蛋”。这其实也是一个知识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很简单,三分钟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解答了。你把它写成文章的价值就不大。
还有一些问题叫做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被完美解答了。比如说自古以来的一个问题“问世间情为何物?”,就是个基本问题,下面是摘自《让教师学会提问-以基本问题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衰老是一种病吗?
-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 小说和真相之间是什么关系?
- 曾经有过正义的战争吗?
- 我们如何看到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东西?
...................
这些都是基本问题,每个问题都可以写一本书甚至是好几个本书。如果你的写作是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而且回答的还不错,那这样的作品是很有含金量的。基本问题的特征概括一下就是:
- 开放式,不存在唯一答案
- 发人深省,需要分析和推理
- 涉及某一学科内或者跨学科的重要观点
- 能引发其他问题和进一步探究
- 可随时间反复修订答案
.................
如果你的写作是围绕着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基本问题,那么你会历时几年都围绕这这个基本问题去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越来越精深,那你写的东西就越来越有价值,对别人的帮助就越来越大。就像我自己,这几年一直围绕“一个人怎么更好的学习,怎么更好的思考”这两个基本问题,来进行尝试性的回答,虽然现在还并没有很好的去解答这些问题。但是我一直以来在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通常比其他人都要深刻一点,这就是研究基本问题的好处。
Q3:什么样的知识型写作更有价值?
不是将常见的答案改头换面
你想解答的问题已有一些不错的答案了,那就没有必要再写一遍,就举个例子《超效率手册》这本书:
超效率手册.png这本书就是把已经有的东西重新包装了一下,这里引了豆瓣@大肥猫|幽冥夜怪话的评论:
这不就是把番茄工作法、GTD1、2、3,外加《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给重新说了一遍么。
这本书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价值就不大了。
有独创性,有洞见,敢为人先
这是好的知识型写作的标准,可能要求比较高,如果你写的东西没有很大的洞见,就是为了传播知识,也是有价值的,只要你的写作是在传播知识我都会给你点赞。
再举个例子,比如《断舍离》,是一本很畅销的书。这本书讲的道理是很简单的,但是很有创新性,这本书的开头就把我镇住了,我看了这么多的书没有一本书有类似于这种霸气的开头:
初次见面,欢迎进入断舍离的世界。我是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杂物管理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呢?大家一定很纳闷吧,毕竟自称杂物管理师的人,全世界也只有我一人。
山下英子《断舍离》
山下英子给自己创造了一种职业。《精进》最后一章里有提倡要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断舍离》能买的那么畅销,是有它的独创性的。这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读杂物管理,并不是说把东西收纳好就叫做杂物管理,而是说把以物品为中心的关注点转换成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从而实现一种家居生活状态转变。
这种角度当时来看是很新颖的,并且山下英子说得那么霸气,确实很厉害。所以说想进行知识型写作的话,也要有这样的追求。但是山下英子在写了《断舍离》这本书之后,就“晚节不保”了。所以说你本身的水平是二流或者更低的写作者,一不小心写了一本畅销书,自我评价发生了扭曲,把自己看的很厉害,很自大,接下来你就再也写不出来能够超越第一本书水平的书了,山下英子就走了这么一条路。
山下英子写的其他书.png
这是我在网上截七本书的封面,这七本书都是《断舍离》的续集,她没有再超越自己,而是不断地重复自己。我统计了当当网上《断舍离》及其后面的衍生品的销售数量来间接的预测了《断舍离》的销售数量,做成了下面的表格:
《断舍离》续篇的销量.png
可以看到销量的下降曲线是很陡峭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前车之鉴。《精进》好像很畅销,但我绝不会写《精进2》,而是重新写一本完全不一样的书。
Q4: 怎样获素材来源?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素材来源问题解决的好,就完成了60%的写作工作。我们为什么有时会感觉很多公众号文章空洞无物,是因为那些作者输入的东西太少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头脑里就没有多少料,不注意素材的吸取,不断去学一些新东西,就只能去写一些空洞的东西。但是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很善于学习,有很好的素材来源渠道,自己去找一些冷门又很有价值的书读,以这些东西为素材来源,经过消化吸收,再重新产生出自己的个人作品,就让人觉得是有真才实料的。素材积累不需要天赋和太多技巧,只要做的扎实,你的写作就能上一个台阶。这里首先先要区分好素材来源:
区分通俗读物和专业读物
通俗读物:
- 大多数的畅销书
- 新闻报道
- 自媒体文章
- 广告、宣传文案
不是说不要看通俗读物,而是不能让90%以上的信息来源都来自于通俗读物,很多人说喜欢心理学,那该看什么书呢?真的想学习心理学,第一本书一定要看心理学教科书,这样就不会走弯路。因为伪心理学读物太多了,正统的东西不看,先去看这些歪门邪道,你就连最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了,所以要先看教科书,把免疫力建立起来以后再去看点其他东西就不会被带偏了。通俗读物要读但是不能让你大部分的信息来源来自于通俗读物,要多读一些专业性读物,那么专业性读物有哪些呢?
- 维基百科
- 教材
- 论文
- 学术专著
- 专业机构的报告
- 说明书
- 统计数据
- 资料/档案
- 实物/实景
.........
维基百科而不是百度百科,比如说明书就是很专业的读物,买完空调之后能把说明书从头读到尾,就说明你是个很爱学习的人。统计年鉴也是专业读物,一般人理解不了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但是创作时你就觉得重要了。比如说写作中要引一个数据,数据有真假,就一定要引可信的权威数据。那你必须查一些统计年鉴,统计年鉴的可信度是最高的,你引了统计年鉴的数据,最后发现数据是错的,那就是统计年鉴编著者的责任,引了统计年鉴的数据就已经做到位了。
实物也是专业的,博物馆都有专门的实物配合展板讲解,比如杭州茶叶博物馆讲解怎么做一个紫砂壶,这些工序都是很专业的,图文并茂的在给你展示出来了,这样学习的价值就很大,比看几个公众号价值都大。一个好的学习者必须是专业读物和通俗读物都看,一个写作者专业读物的诉求就更加大,比如说跟心理学有关的知识型写作,必须的工作就是看心理学论文,不看论文就要做心理学的专业写作的人就是一个江湖骗子。
扩大自己的知识获取渠道
这是我的一个设计师朋友帮我画的:
知识的分类.png
世界的知识可以分为这么几大类,按知识性质来分就是说有偏理论的知识,有偏实践的知识,还有混合的知识。学东西都再讲应该怎么读书,如果所有知识来源都是书本,那么你基本上还是个很无知的人,因为有很多知识不是写在书里的。在一个世界500强企业里,有一些培训手册,或者工作文档之类的,这些东西是很有价值的,一个大公司里面有价值的资料文档浩如烟海,但是不是写在书本里面,而这些东西价值在哪里呢?是因为它既包含理论知识又包含实践知识。去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处,大公司知识储备强,这去小公司可能各方面锻炼比较强,各有利弊,所以最好什么公司都呆一呆。
还有一种知识,就是我前面讲的内隐知识,比如你进了一家公司,有老员工带你。可能这个老员工,书面表达能力不强,但是他有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必须是你跟他交流或者自己暗中总结观察获取的,没有写在书里。知识的概念是很广泛的,你的视野一定要打开,知识开来源要多渠道。有本书叫《乐在工作》写宫崎骏是怎么创作的,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介绍宫崎骏怎么搜集素材,宫崎骏去看电影经常不是把整部电影看完的,可能看几分钟就出来了,他只是为了去看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某个人的衣着特点是什么样子的,他进电影院是要了解衣服素材,所以看电影就成了他的知识的获取渠道。
我们大多数看电影只是娱乐,但是从创作人角度看任何东西都是有目的的,就是说看到的任何东西都要想能不能对创作有启发,或者能不能成为素材库的一部分。比如今天逛街,有人给你塞一张小广告,那个楼盘要开盘了,房地产的广告是有价值的,如果你是个设计师,专门去搜集房地产广告学习,房地产广告往往设计精良,这些都是一些小技巧。
基于三角校正法组织写作素材
三角验证法.png三角校正法对很多社科研究比较重要,讲的是要得出一个结论,需要从多个不同的独立信息源去论证,这些独立的信息源提供的证据都能支撑这个结论那么才是可信的。写作也是这样,读了《精进》的人可能会有这个感受,《精进》里面有些是学术观点。
比如说第一章讲现在的时间观,还是过去的时间观,这是从论文里看来的一个理论,不过里面还有我自己的亲历经验和二手的经过别人实践过的经验,所有的经验和理论都共同指向了某个观点,这个观点往往是更可信的,我写的文章可信度比较高,背后的原理就是这个。
再举一本书的例子,《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成功的知识型写作经典,这本书我大概十年前就看过,即使是一个原本不懂设计,从来没有做过用户体验的人,看了这本书都会有点感觉。为什么唐纳德·诺曼能写出这种既畅销又有高质量的一本书呢?因为他突破了自己学者身份的局限。去任何一个卖书的网站输入“设计心理学”这五个字你会发现以此为名的书有几十种之多,大多数都是国内的设计心理学教材,这些书都是没人看的,只有诺曼写的《设计心理学》是非常的成功的。其他人写设计心理学是写教材,但是诺曼写的都是自己日常生活经验中思考的东西,他本身是一个学术牛人,有学术功底,但同时他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反思,加上在苹果公司等大公司中做用户体验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才有了《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一个知识型写作者要登峰造极就必须向诺曼学习,信息源应该是多维的。如果写一本教科书《设计心理学》,给设计心理学做定义,为什么设计心理学那么重要,设计心理学该怎么学,那就成了八股文。
Q5: 怎样提升知识型写作的水准
刚才讲的是信息源,更进一步来讲,从写作的方法上可以吸收什么东西呢?展开讲的话会很多,分为宏观技巧和微观技巧,是个大学问,就不可能给大家讲的那么详细。我就列举几点,看看大家有没有感觉。
知识型写作的三大元素:实例,原理和操作建议
一个好的知识型写作的作品可以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或者是一本书,这个作品必须同时包含这三大元素:实例,原理和操作建议才能算成功。 故事和案例是实例 ,偏重学术性的东西叫原理,操作建议就是可以让读者落地实操的。构思《精进》这本书的时候,我想的最多的是我写的这本书能不能给大家一些可供操作的建议,实例和原理难度不是太高,但是想写好操作建议不容易。有些作者写的作品很平庸,可能他在写作时就根本没有意识到上面的三点,作品的平庸是有原因的具体总结下:
有实例无原理:孤例不证,不可信(我有一个朋友....)
有原理无实例:夹生饭,消化不良(中式教材写法)
有原理无建议:然并卵,过不好这一生(心理科普文)
有建议无原理:机械教条,无法变通(速成“干货文”)
有实例无原理: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讲完以后总结出一个道理,然后就说你应该怎么样。这样就孤例不证了,文章可以讲故事,但是要有知识性基础,要不然是不可信的。
有原理无实例:中式教材书的写法。
有原理无建议:这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比如说有些心理学科普文原理讲的很好,但是具体的建议没有。因为很多心理学论文本身就没有建议,心理学论文是不需要给建议的,做科学研究是发现分析解释现象的,能解释好了就行不需要给建议,心理学科普文是基于论文来写的,论文里没有给建议,编也编不好,那就不写了。
有建议无原理:现在很流行的速成干货文就是此类,此类文章是教你怎样快速成长,有些道理,但是不是放之四海都皆准的道理,如果你很迷信这个道理,任何时候都按这个道理来做事情不会变通就坏了,只有了解了内在的原理以后才能自己变通,才能随着不同的情景来思考自己该怎么做。而不是激进的遵照某个人的干货文,有建议无原理也是很危险的。
综合起来就是:实例,原理和操作建议这三者缺一不可。你的写作这三个东西都有,那至少能打70分,如果文笔太烂就没法再高了,但至少及格了。
什么是知行合一,就是尽量写自己实践过的知识,不要只是道听途说,其他人讲个东西你变成一个二传手,必须是自己实践过的,这个要求很高,我用了两个字“尽量”,尽量写自己实践过的知识。
那么为什么要写自己实践过的知识?
知道那些知识能够指导实践,那些中看不中用
在实践中了解了更多的应用细节,更易提出操作建议
感触更深和全,可使行文更加生动,而不是干巴巴
在实践中反思生成更多的“独家知识”
向经典的知识型佳作学习写作技巧
刚才举的例子《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你就可以专注去学习它的写作方法,我再给大家展示一个隐秘的东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精进》两本书有什么共同点?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精进》的框架.png我写《精进》时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来确定大纲,以前在知乎上写的内容散,范围广,但是写书要做到把以前写的好内容和新内容融合在一个统一的体系里。后来我就参考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是一本非常畅销并且含金量很高的书。《精进》这本书的框架得益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七个习惯的启发,七个习惯其实是七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可以用习惯来说,其实只是一种写作的手法,把很多包罗万象的重要的东西聚类成七个类别变成七个习惯。如果柯维能写的话,完全可以写28个习惯,但是他进行了筛选,留下了七个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他放在这本书里。
《精进》也是一样的,我一开始写了12个关键字,写着写着就变成了七个关键词。每一章里通常有四个小结,这四个小结又是从大量的可写的东西里面挑选出来的,是我觉得最好的东西,我知道的东西远远比书上写的东西更多,看的书远远比我的参考书目更多,我做了很多精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对庞杂内容的组织方式启发了我,我最后也用7个主题构架出了《精进》。很多人都喜欢7这个数字,米兰·昆德拉有一本书叫做《小说的艺术》也是由七个部分组成的。他在冥冥中就觉得7是一种神奇的数字,这个东西可能是来自于潜意识的,所以他写的书往往是由七个部分组成的。《精进》写六章可能就觉得少了一点,如果八九章可能就是太多了。七个好像不多不少刚刚好,但是我不是说一定要写七个。真的在创作一个东西,你要发现每一个细节,每一点都要去考虑。如果不成为一个创作者,永远是一个内容消费者,很多东西永远都体会不到,这真是千真万确的。
再举一本书《必然》,这本书里讲了讲了十二个关于未来的观点,十二种趋势,这些观点可能不是很新鲜了,有些东西我们一般人都能想到,所以这本书凯文·凯利的观点本身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会发现他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他在增强写作说服力上是很有技巧的,要做一个知识型写作者,要很好的去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这些方法分别为:
- 类比
- 对比
- 延展
- 逆推
- 调和
- 亲历
- 数据引用
- 构想
Q6:如何通过知识型写作构建个人影响力?
前面六个问题都能做好,第七个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当然这里面也有几个点也可以给大家这个稍微提一下,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整个中文互联网其实你要成名的话就是这三个平台:
微信公众号,知乎和微博
我的建议是要成为知识型写作者并且有一定知名度这三个写作平台缺一不可,一篇文章三个地方同时发,知乎是最适合一个草根用户成名的。其一,你在知乎上的关注度不仅仅来源于粉丝数还来源于你回答的问题,如果是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你做答了,就可以获得曝光量,知乎是一个比较适合草根用户零启动的平台。
微信公众号要涨粉是最慢的,因为它是有相对的封闭性,要不断的写有价值的文章。坚持去写,过个两三年是能够积累起一定的粉丝。
微博其实是一个更开放的平台,因为转发这种病毒性传播的效果会更好,虽然会说微博总体上比较low一点。实际上还是一个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克制的写作才有利于建立专业形象和声誉。
开一个公众号什么话题都写,蹭热点,一看就知道是一个营销号,不是一个专业写作者。或者你在知乎上什么问题都答,特别是热点问题,那么大家就知道你就是一个什么都说上一嘴但是半瓶子乱晃的人。如果你的在知乎上写的东西比较专注,能克制自己,写的东西一出手就要让人有一种不同凡响的感觉,就有利于建立你专业的形象和声誉。
几百年前的那些作家对自己是非常严苛的,他们有个爱好就是烧纸---自己的手稿-不满意了烧掉重新写,所以他们能写出流传几百年的好作品。今天的人就完全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了,每天写一篇烂文章,发出来就好,什么都不改。所以不仅要写,而且要保证一定的水准,不要砸自己的招牌,要有个信誉度。
还有“标题党”型的文章,标题党型文章是有利于增加你的浏览量,但是如果你写的标题党文章太多了就是失信于人,点开了文章跟你起的标题相差太远,读者是有一种隐隐的受骗的感觉,几十上百次都写标题党文章信誉度会严重受损,短期内是有好处的,从长远来讲是很坏的,因为你的声誉度是值钱的。你要珍惜自己的声誉度,这是严肃的写作者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免费不是吃亏,不要急于变现
我记得读中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因为中国人口是最多的。所以卖任何东西市场都是最大的,包括卖知识市场也是大的,所以不需要急着去变现,可以慢慢来,多写点免费的有价值的东西,你的用户群就会增长,整个市场会不断扩大。如果是收费内容用户群可能就收缩了,免费高质的内容用户群就不断的在扩大,最后再去收点钱。
微信公众号靠打赏也能发财。比如我现在每篇文章拿到500块钱的打赏,不是很多,我的微信公众号只有四万人。如果一两年以后我的微信公众号粉丝是四十万人,那么我每篇文章就5000块钱,不用做广告,也不用收费,靠读者自愿给我打赏,每篇文章就是5000块钱,而且这个是自愿的,大家都开心,且你的文章就是免费给大家看,很多人的得益,有钱的人赏钱,有力的人出力,有朋友圈的人帮我转发,所以大家多转我的公众号采铜的铜。
写一本好书提升专业形象和公众影响力
我以前就是在知乎上名气比较大,当我出了一个纸质书了以后,这个范围就广了,老年人,中年人,还有很多小孩,都会看我这本书。还有很多各行各业的大牛,他们每天忙于工作没时间用知乎,但是他们需要看书啊。有一个管理学家看了《精进》后就专门来找我聊天了。
所以写本纸质书对于提升你的公众形象和专业影响力是很重要的,这是你在网络上有再多的粉丝都无法替代的。
与网易云等专业机构合作并基于内容来设计课程形式
为什么要开课程呢?
第一点,可以赚一些钱,因为课程售价可以比一本书售价高,我卖一本《精进》就只能拿到三块多钱,但是课程可以一两百块也不会很过分。
第二点,看书是单向的,作者和读者是分开的。课程是一种互动型的学员的反馈是能给你启发的。反过来可以促进你的思考,所以时机成熟时可以做一些课程,而且可以考虑跟像网易云课堂这样的专业机构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