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电影,昨天看了《地久天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654763/d4735b4cc6fff140.png)
本文轻度剧透,如果你准备看电影,甚至可以放弃本文。
笔者的价值观中,不希望在观影前给你植入前置情感。
乡愁
李诞说 “经济的落后会造成时空的落后”,虽然是90后,但在经济较落后地区长大的我,总是对80后的童年故事更有认同感。
影片中破旧的工厂,泥泞的街道,录音机和陈旧的歌舞厅都让我无比舒适,甚至影片中的故事我也亲历过,当时也是一个高年级的同学溺水,我亲眼看到一位母亲在面临丧失自己孩子时候的撕心裂肺。
另外一个情景,多年以后回到北方,耀君说“冷点好啊,多少年没冷过了”。我突然想起了每次回北方,下飞机后刺骨的寒风吹来时特别享受,冷点好啊,够冷的天气才有性格,我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现在看来,有些东西并不重要,比如刚开始写作的我们都想追求一些被人传颂的、拍大腿的金句,现在看来,它也不是优秀文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优秀电影的必要条件。
就像是丽云的台词,虽然经典,但不像是她能说出来的话:
仿佛时间停止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慢慢变老。
真可笑,我们居然还怕死。
上面被很多大V引用的金句,在我看来,比不过一句“现在把你的身份还给你,周永福”带来更具真实感的动容。
很多有野心的总是想讲一个道理,总喜欢埋下小心思,电影的小细节不停地触发我浓烈的乡愁,王小帅说:“我拍这个电影就是想说他们没有被遗忘”,可是,他们还在意有没有被遗忘吗?
最丰富的角色:无能的中年男人
这部电影,老戏骨们的演技让人信服,当然,包揽了柏林影帝影后也印证了这一点。
王景春把主角刘耀军的愤怒、无奈和期待完整地表现出来,这个眯着眼的中年男人,面对生活一次次的打击,都逐渐恢复成同样的无奈表情。
他保护不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
他救不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他四处漂泊也没能留住自己领养的孩子,
他吃力地应付着生活砸向他的一个个结果。
我一直认为,人最可怕的不是少年穷,而是中年穷。所有的电影角色中,情感最丰富的是一个无能的中年男人:
意识到自己无能是人最脆弱的时候,
中年男人意识到自己无能且无法改变,这是人最绝望的时候。
就像另一位导演毕赣所说:很多人没有自我意识,年轻的时候一事无成,老了都变成酒鬼,一辈子很开心。
喝酒可能是一个无能的中年男人唯一不坏的选择了,只有酒精可以稳定地提供一点正反馈,带来一点虚幻却可感知的幸福感。如果没有酒精,不知道有多好人会得抑郁症。
也许,
生活就是要不由分说地摧毁你的不服;
生活就是要赤裸裸地指出你的无能;
然后你眯着眼睛若有所思:
那些想要的可以不要,
那些离不开的好像也能离开。
人到底为谁而活?
随着影片的进行,“人到底为谁而活”这个问题反复地抛出来。
在当下,可以在抖音中找到这个问题的无数答案,但宗旨都极其政治正确:
为自己而活。
年轻人可能会说,都9012年了,你还跟我说这个?
我今天想抛一个古老但角度不同的观点,就像李诞坚持的:
人是为别人而活的。
当代的大学生,可能是时间上最自由的一群人,可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做什么呢?
- 看小说
- 刷抖音
-
打游戏
然后痛苦地呻吟:自己的未来要往哪里去?
对于大部分人,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产生的动力,超过了过去的所有,有位青年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
自我意识强如创业者,在后期的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辜负团队以及外界的期待。如果你做的是一件影响亿万人生活的事业,那么你的信念会无比坚定,是因为你被人需要,你在为别人而活。《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得知丈夫已经死了,内心瞬间崩溃,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
人在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浑浑噩噩,
为别人而活的时候神采奕奕,闪耀着炽热的光芒。
这不是鸡汤,这是一个方法论。
在影片结尾,接到养子电话的夫妻俩燃起的希望,是美食美酒比不了的降维打击。
如果不是没得选,谁不想被人需要地过完一生。
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一篇;
其实我根本就不懂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