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95719/9e1a930c7bc7d0ab.jpg)
心理咨询起效机制的重要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求助动机。
求助动机过低,比如被迫来咨询者,往往是强迫他来咨询者觉得他有问题需要咨询,而他自己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需要咨询,迫于外部和他人压力,不得以而为之,甚至连勉强一试都谈不上,这一类的求助者有的就是为了应付为了完成任务。这样的咨询很难有什么效果。咨询中的情景有点像是:我来了,你咨吧!赶紧地,咨完我好交差!
求助动机过高,也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求助动机过高的往往是那些急躁不安的家长,有可能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中的一个或几个。而当事人本人未必有这么高的求助动机,甚至因为受到强迫而对咨询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拒绝咨询。
这种情况跟上面提到的当事人处于被迫状态相似。当事人不来咨询,他的家庭成员急着来咨询,当然,从家庭系统治疗的角度出发,也并非是件坏事,或者咨询就无法开展工作,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家庭成员若真的能通过咨询在回归他们的真实家庭生活中时有所改变,那肯定是会有效果的。但是他们能坚持咨询多久,以及能在家庭里多大程度上推进变化的持续进行,未可知,不确定,单从我的家庭咨询经验来看,能坚持下来的家庭很少很少。我想,他们一定有他们的理由:船上人不出力,岸上人挣断腰。咨询师有何理由去勉强他们继续来咨询!莫非去说服他们?咨询做的工作通常跟说教无关,在家庭咨询中的确会进行适当的教育,但也不会喧宾夺主的去替家庭做选择做决定。来,或不来,都是家庭自己的事。咨询师的边界还是会守住的!不然家庭咨询就成了咨询师希望好的家庭是怎样的,那便是越界了!
再说一种求助动机过高的情况:我来了,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到底能不能帮我解决问题?钱给你,答案给我!
这种情况的求助者往往对心理咨询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似乎心理咨询是一副灵丹妙药,能够药到病除,一次见效。这种过高的期望会蒙蔽住他们的眼睛和心,看不见咨询师所作所为是在真心和专业的帮助他们。他们第一次来咨询之前可能已经尝试过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甚至包括一些荒谬绝伦的办法,但是没有改善状况或解决问题,他们心里从始至终就不觉得心理咨询会有用,也不相信心理咨询能帮到他们,只是,事已至此,再坏还能坏到哪里,死马当活马医吧。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心存侥幸,希望出现奇迹,幻想着心理咨询真能一下子把他们拉出泥潭。如此心态,咨询能又有吗?能坚持在咨询室打开心门认真交流半小时以上的多少会有点效。但是大部分这样的求助者在一开始的三五分钟,咨询师告知他们没有他们幻想的灵丹妙药过后,他们的心就已经凉了,即使人还在咨询室里,心也已经不在了。咨询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用!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咨询师的错。只是他们不适合做咨询,咨询也不适合他们。因为他们不具有反思能力。求神拜佛问大仙或者江湖上的一些奇门怪术更适合他们。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貌似求助动机适中,但咨询总是很难推进或很难见效。问题出在,求助者隐藏着较深症状获益,需要维持现状,或者说维持问题。关于症状的原发性获益和继发性获益,涉及到精神分析关于神经症和心身疾病的心理冲突论。简单点讲就是,原发性获益是由于症状的发生有效缓解了患者内心的心理冲突,使得焦虑下降,属于心理获益。继发性获益则与之相对,患者利用症状操控别人,吸引关注,满足自恋或获得赔偿等,属于实际利益。总而言之,症状的获益便是求助者在症状未被消除时,以此获得比无症状时或症状解除后更多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了心理获益和实际获益。
这种情况,不好简单的说求助者求助动机低或是高,因为不太好分辨。说到咨询效果,只要求助者还留在咨询里,没有终止咨询或者脱落,那么咨询就有可能有效。咨询师需要循序渐进,一边收集更多的信息,一边等候恰当的时机。著名的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所讲的有效干预的三个关键点:时机、内容、方式。咨询师对于开启有关求助者症状获益方面的探讨,同样需要关注这三点。
综上所述,心理咨询是否有效跟求助者的求助动机有很大关系。咨询师在第一次接触求助者时,就需要对求助动机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估,才不致于浪费求助者的咨询时间和咨询费用。求助者希望从心理咨询中获益也需要及时调整摆正自己的心态,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求助动机,不要妄想带着不纯的动机通过咨询一步登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