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精进》有感(一)
精进,常见佛学中,意思为努力向善向上,放逸刚好与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进为体,有防恶修善的功能。对一切善法肯认真负责,精诚集中,故名不放逸。
知名作家、知识付费界知识大神采铜提出了一个概念,“精进”。
这本书有两个特色,一个是能唤醒自我提升的需求,另一个是不讲鸡汤,而是纯干货。
作者融合了自己的经历跟思考,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独特性7大方面入手,总结了7条精进成长路径,有思考有方法,可以迅速帮助普通人实现质的变化。
如何建立平衡的时间观和做出和正确的选择标准呢?
一、时间究竟应该怎么管理;
首先,了解下时间管理的正确方法姿势。为什么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呢?这本书解释说,“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
作者采铜开篇就提到一个重要观点就说:“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提升自己,就要得把利用好时间放在首位,你得从当下出发,并且联结过去与未来,系统地去把握你的时间。
作者一再提醒一定要建立“平衡时间观”,过有质量的人生,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怎样具体实施呢?作者采铜提出了四条时间管理的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保持郑重的态度。
什么叫郑重呢?可以解释为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自觉、专注地投入一件事。
每次只做一件事情,按事情的重要程度先后排序。慢慢来,比较快。
当你专注的去做一件事情时,你会觉得很有效率;而当你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像有连锁反应一样,下面的事情也会顺利的迎刃而解。
第二条原则是,灵活地看待时间。
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时间上,划分了五种时间视角,分别是积极过去视角、消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宿命论视角和未来视角。
如果你采取积极过去视角看待时间,那么你会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怀抱感恩之心,但很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如果你看待时间采取享乐主义视角呢,你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幸福感比较高,但容易上瘾和颓废;未来视角下的你会习惯向前看,为未来谋划,很有事业心,但幸福感难免会打折扣。但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会让你觉得像黛玉葬花般缺乏正能量,因此不建议你采用。
没有一种时间是完美的,所以作者建议采用混合折中的办法,,也可以看做是对待时间的五种态度,而你应该根据你的需要,在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之间灵活切换,并且少采用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积极过去视角下,你会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怀抱感恩之心,但会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享乐主义视角下你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幸福感比较高,但容易上瘾和颓废;未来视角下的你会习惯向前看,为未来谋划,很有事业心,但幸福感难免会打折扣。所以采铜的建议是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法,比如工作时采用未来视角,你的工作就会有条不紊、效率更高;累了一天回到家,改用享乐主义视角,能专心享受闲暇,让身心得到放松时光;在你和家人朋友团聚时,采用积极过去视角,能让你们感情更融洽,沟通更愉快。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5496/0b73bcb1ab3e8e75.jpg)
第三条原则是,平衡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
如果平衡不好这二者的关系,不是有远虑就是有近忧。我们生活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因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不一致和冲突导致的。
远近未来是按时间长度划分的,讨论远期未来时,人们喜欢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远期未来只描绘了宏伟的蓝图,却缺乏细节,只考虑了目标对自己的好处。
如果说远期未来想的是满汉全席,近期未来就是柴米油盐这些日常了。那么,怎样平衡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呢?作者说你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策略一,让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行,不把价值和意义时刻挂嘴边,也不要一个劲地担忧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而是多思考具体的实现目标的途径;策略二,提高逃避的成本,逼迫自己去做有挑战有难度的事情,你甚至可以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比如删除电脑手机里所有电视剧和游戏,打手机开飞行模式模拟断网等。第四条时间管理的原则是,把时间花在做值得做的事情上。
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时间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而真正的提高效率,不是在最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而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怎么评判一件事值不值得你花时间去做呢?书里告诉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收益值”,二是“收益半衰期”。什么是“收益值”呢?说白了就是这件事能给我带来收益的大小,可以是物质层面,也可以是精神层面。“收益半衰期”是指做这件事的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聪明人做事有个原则,总是少做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多做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这四条原则都是为了帮你树立平衡的时间观。平衡的时间观强调要过有质量的人生,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你要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庸庸碌碌混完这一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5496/c90366896542559d.jpeg)
那么纠结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采铜说:“非凡的人生来自内心深处的渴望”,内心深处的真我是你做选择时最需要考虑的,因为它不会背叛你。作者提出了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你要知道“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西虹市首富》里的王多鱼——一个混迹于丙级球队的守门员。在意外得知他可以继承他二爷的一笔遗产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可以稳稳当当的获得1000万;二是在一个月内花光10亿获得300亿。而这10亿不能置办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能涉及赌、黄、犯罪或者损害有价值的东西。
他选择了花光10亿!最终他通过了人性的考验,如愿获得300亿,并将大部分资产捐出。
常言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选择反映出一个人的格局,我们无须期望一步登天,但要有勇气设定更高的目标,并且灵活地调整它。
作者采铜指出:选择的思路应该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他总结了下面四种灵活的思维框架来帮助你寻找新方向,它们分别是“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和“重新选择”。
第一种选择思维是,目标悬置。
很多人的烦恼是,来自同时有多个不同的人生目标想实现,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目标悬置”的意思是停一停放一放,这个放不等于放弃,而是暂时搁置,你可以歇息先放松或者做做别的事情,等你觉得时机成熟以后再开始。
第二种选择思维是,能力嫁接。
有人认为工作和爱好的矛盾不可调和,所以把工作和爱好割裂开,把工作当成是苦差事,而爱好则是纯粹的享受。其实啊,工作也可以变得快乐和享受,爱好也不见得就要不务正业。现在的斜杠青年,就是那些同时具备多项专业能力的青年人大批出现,就是因为他们重视了,能力嫁接的作用,正是为你发现了工作和爱好的关联,把它们结合起来。
如果能把爱好加入你的工作中,或者转变为你的事业,可以让你的热爱更加可持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5496/f1a15ec421f1ba5a.gif)
第三种选择思维是,特性改造。
当你认为你的工作枯燥无味时,你不妨考虑一下如何去改造你的工作,试试改变你的时间分配,优化你的工具,改善你和同事间的关系,或者影响上级的想法和思路。举个例子:假设你在一家公司是做一名普通职员,而你的个人爱好是画画,那么你可以考虑在平时的工作中用画画来表达你的想法,不论是工作汇报PPT演示还是会议时,你都可以展示展露自己你绘画的水平,引起同事和领导对你的重视和欣赏。
第四种选择思维是,重新选择。
你可能担心,万一选错了呢?后果还很严重,但是没关系,只要有机会仍然可以重新做出选择,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做出建设性的改变,那就推翻现在、赌赌未来吧,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不要因为身份和规则的限制而放弃追求,也不要认为重新选择就是抛弃一切,要知道过去和现在之间总有关联,书里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从上面四种选择的思维框架,包括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和重新选择中,你会发现:在让你困扰的两难困境中,其实还有很多中间选择,你可以用目标悬置来兼顾理想与现实,也可以寻找工作和爱好之间的连接点,把能力嫁接过去,你还可以对它们做出特性创造性的改造,使你的工作和爱好可以成为你的更像你的爱好,你的爱好更像你的事业。
如果你决定重新选择,你过去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并不会因此磨灭,你依然是你,一直都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