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四十五章 民无从识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了儒侠之患,由此引出世乱之源,就是“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 耕战者荒废其业,而儒侠却日益增多。从这两句话中我们读懂了三件事,第一件是耕战产业的衰落,导致耕战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二件是儒侠从业者的数量增加,说是儒侠产业兴盛。第三是当时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随之带来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说的具体一点就是社会财富与势力产生了变化与转移。
我们从韩非子所讲君主五种矛盾心理与治国理念的第四条“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中就可以知道,这种产业结构调整是亡国之策,并不是按社会的发展规律而进行的调整,完全是君主的个人喜好之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社会财富主要依靠农业,国家的安全依靠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这就决定了耕战是国策,而从事耕战的农民与将士就是国家的基础与核心力量,应该受到君主的重视与显荣。
但,现在情况变了,耕战者废业,儒侠者兴起,这就象一个国家放弃了第一第二产业,而转向发展第三产业一样,没有农业与工业做为支柱与基础,第三产业怎么发展。耕战就是第一第二产业,儒侠就是第三产业,没有耕战为社会提供财富与安全,儒侠又怎能兴盛?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基础都没有了,社会能不陷入混乱吗?粮食短缺,人没有吃的,社会自然就会混乱,儒侠也要吃饭,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第一个乱的就是儒侠。
韩非子讲完儒侠之患后,又重点讲了儒生之祸。韩非子认为“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意思是:况且社会上所说的贤,是指忠贞不欺的行为;所说的智,是指深奥玄妙的言辞。韩非子所指的“贤”就是“不战功而尊,则谓之贤。”而“贞”是“知友辱,随仇者,贞也。这都是俗论歪理,是置国法于不顾的法盲野蛮行为。韩非子重点要说的是智者的微妙之言,也就是普通百姓听不懂的话。韩非子认为这种话是“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意思是:那些深奥玄妙的言辞,就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上智之人都不明白,普通百姓更是不明白。
问题来了,用微妙之言作为立法语言,那结果会是什么呢?韩非子认为“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 意思是:现在制定民众都得遵守的法令,却采用那些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的言辞,那么民众就无从弄懂了。这就是儒生的可怕之处,既不接地气为民着想,也无高度为君着想,一心只为自己的显荣。国家律法是全国性法规,是为民立法,必须以民众的生活与生产为依据和出发点,所以所立法律必须能让民众看懂明白,只有民众清楚了才会去遵守执行。显然,儒生的微妙之言民众是看不懂的,看不懂何来的遵守与执行。再说儒生所立律法也不是为民立法。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
佛祖不愿为祇园法会所讲经文起名,就是怕影响后世之人对经文真意的理解,但为了传教与经文的传播勉强起名为《金刚经》。“真经”如“法”,演说为经,这已是对“真经”真意的减损;成文为典,更是对“真经”真意的减损,所以佛祖不愿起名。儒生用微妙之言立法,有何之用?只能祸国殃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