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胡广(1370—1418),明吉水(今属江西)人,字光大。建文二年(1400)举进士,明惠帝亲擢为第一,赐名靖,授翰林修撰。成祖即位,广迎降,复名广。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两从成祖北征,以醇谨见幸。
擅长书法,每勒石,成祖皆命广书之。卒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
曾主编《周易传义大全》二十四卷,为明代取士之教科书。
②蔡清(1453—1508),明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字介夫。少从侯官林玭学《易》,尽得其精义。成化十三年(1477)举乡试第一,二十年(1484)成进士。累官江西提学副使,以忤逆宁王宸濠,乞致仕。后复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命甫下而卒。
其学初主静,后主虚,故以“虚”名斋,学者称“虚斋先生”。万历中追谥文庄。
有《易经蒙引》、《四书蒙引》、《虚斋集》等。易学专著今存《易经蒙引》十二卷。
③来知德(1525—1604),明梁山(今四川梁平)人,字矣鲜,号瞿塘。幼有至行,有司举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于乡。双亲相继殁,庐墓六年,不饮酒茹荤。服除,哀情不息,终身麻衣蔬食,誓绝宦途。
其学以“致和”为本,“尽伦”为要。
自言学莫邃于《易》。
曾结庐釜山,学《易》六年,无所得;后远客求溪山中,覃思数年,始悟易象;又数年,始悟《序卦》、《杂卦》之义;又数年,始悟卦变之非:凡二十九年,而后著成《周易集注》。
万历三十年(1602),总督王象乾、巡抚郭子章合词论荐,特授翰林待诏,知德力辞不就任。诏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给米三石终其身。年八十卒。
所著《周易集注》十六卷今存。其易学主张,强调六十四卦错综变化之旨,重阴阳消长之理,对明以后易家颇有影响。
④智旭(1599—1655),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俗姓钟,名际明,字蕅益(一作藕益),号八不道人,又从所居而称灵峰老人。明末僧人。
少习儒书,誓灭释老,著《辟佛论》数十篇。后读莲池《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始笃信佛,取论尽焚之。
二十四岁就憨山弟子雪岭剃度出家,改名智旭。此后广涉诸宗,主张禅、教、律三学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见《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净土圣贤录》)。
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明代“四大高僧”。
崇祯间住持江浙各地,佛学著述甚丰。其中介绍佛教典籍的目录学著作《阅藏知津》四十四卷,为研习诸经的入门书。
又欲“诱儒以知禅”,专著《周易禅解》一书,援引佛理说《易》,所论颇有可取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