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新华书店比作过气的明星,那么,曾经那群追星的孩子到哪去了?
不论是爱学习的小孩还是不爱学习的小孩,都一定知道新华书店。
那些年,作为指定的教辅材料购买场所,每到开学的时候,新华书店似乎是绕不开的一个坎儿。伸手向家长要钱的时候,这是唯一一个让人挺直腰杆的借口:老师让买资料书。
1937年4月24日,第一家新华书店在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的一间石窟里诞生的时候,大概也没想到今后会让全中国的小孩铭记于心。
01
从战火中走来,新华书店每发行一本书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82年前,一群出版人员肩挑手提打造的第一家新华书店,在混沌的状态中,它无疑为建立新中华提供了思想启蒙与文明的火把。
随后诞生的第一家分店——晋绥新华书店曾多次遭到炮火的轰炸,一路坎坷。可是,每毁坏一次,就重修一次,也正是因为特殊的时代环境,造就了“牺牲、开拓、服务”的新华精神。
物质短缺、娱乐匮乏,在上个世纪,新华书店的诞生可以说是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精神游乐场。
五十年代,上海南京西路新华书店除开架售书外,还设置休闲台,供读者稍坐、阅读、摘抄。台上还添配了水笔和墨水瓶,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在百废待兴的时期,因为当时书店都比较小,有的书卖完了也未必继续进货了。
读者需要什么书在店里买不到了,营业员就登记下来,再去书店、出版社那儿找,新华书店就有了“缺书代办”这项服务。
标志性的中国红底色,不加任何修饰的四个白色大字,不知不觉,新华书店已经在每一代中国人的身上留下了属于它的记忆。
诞生在信息还未爆炸的年代,对很多人来说,在新华书店的角落里安静地读书,是最真实的快乐。
那时候,部分新华书店还有租书、抄书服务。书店的老员工说:“那时的小孩爱去新华书店看连环画,会在书店里一直待着。”“当时也没什么复印设备,一些人买不起就只能抄写。有时营业员也会帮忙读者抄书。”
很多读者几乎每天都去书店报道,一来就问“今天来了什么好书啊”。为了给一位读者找书,店员甚至会花上一周的时间多次往返各地。
对那时的人们来说,阅读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有的人会特意包书,有的人要先洗手再看书。
甚至很多互有好感的年轻人都会相约在新华书店,共选一本国外的小说,用无声的阅读交流情感,甜蜜又秘而不宣。
可以说,新华书店堪比中国的《查令十字街84号》。
02
到了七十年代末,世界文学名著开始解禁,每天书店一开门,读者都会争先恐后涌进来,选好一本书后安静地看上一整天。
因为是“逐步开禁”,新华书店里每天都有新书,每天都供不应求,为了第一时间买到书,还有人连夜排队,那架势不亚于现在的追星族。
对比现在的书店,喝茶、文创、西餐,在各种经营模式的冲击下,新华书店显露出些许落寞。
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碰上促销的时候,一百多块钱就能买一小箱子书,相比之下,新华书店也并没有多少价格优势。加上图书市场的瞬息万变,也逐渐让新华书店的生存受到了挑战。
作为全中国最古老的书店,现在很多城市的新华书店开始重新装修、转型,新华书店也上线了自己的第一家网店。
就在今年的4月6日,新华书店网上自营商城APP还出现过崩塌的现象,原因就在于书店预售了当红小生朱一龙的首部写真集。
网友直呼:“万万没想到,我会来新华书店追星!”
毫无疑问,无论在什么年代,新华书店都是一个文化与娱乐并存的空间。
只是,随着时代变迁,书店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娱乐放松的场所,而更多提供的是精神的富足与文化的选择。
诚然,很多新华书店都面临着搬迁的困难以及倒闭的危机,全国各地很多的新华书店都被更加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取代,这其中有无奈,也有不舍。
央视纪录片《新华书店》就曾记录下1994年11月13日,北京市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营业的最后一天。结束营业的时间过去了40分钟,很多读者仍舍不得离开书店。
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随地而坐看一整天书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
到了一个城市,大多数人更愿意去当地有名的小众书店去看看。即使路过新华书店,那里也不会成为观光的首选。
价格比不上淘宝,颜值比不上网红书店,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新华书店,真的只能靠情怀吸引人了吗?
03
从延安出发进入当代,新华书店要想继续承载国人的精神记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光凭借红色背景显然是不够的。
新华书店虽然老牌,但并不意味着它老朽。要想应对众多网红书店的“围剿”,转型是必然的。
面对严峻的现实考验,新华书店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全国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等多个城市掀起了转型浪潮。
2016年,由新华书店成功转型的东华书店,成为了点亮城市的文艺美学空间,刚一亮相便获得“最美书店”的赞誉。
其实,作为中国出版发行事业的摇篮,新华书店也正在向城市的生活空间发生转变。
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是安徽省内第一家转型的新华书店。
2012年5月邀请了台湾诚品书店的设计师设计,整体风格无论从建筑外观还是内部阅读环境,都透露着“诚品式”的文艺、浪漫的气息。
2017年,三孝口新华书店又成为了全球首家“共享书店”。
同样引起热议的还有上海闵行区的新华书店“光的空间”,它的设计者是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
把对光的应用体现在新华书店的设计风格中,红白相间的招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小清新、文艺范儿的玻璃logo。
图书馆式的书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错落的镂空书架。光从缝隙之中穿过,目光错落,人影重叠,既然打造出一种不期而遇的感觉。
或许,书店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会通过光而联系的更加紧密。
毫无疑问,转型之后的新华书店,与网红书店相媲美,丝毫不逊色。
并且新华旗下的线上图书网点,也正异军突起。2016年,四川新华文轩网的线上书店在双十一活动中销量领先。
在市场多元化的进程中,新华书店打破单一的模式,朝着综合体发展,不失为一个好方向。
而如今的网红书店读者少,游客多,阅读环境反而难以让人静心……这样的现象更多的是快餐文化的产物,很难成为真正的心灵栖息地,反而会助长社会的虚夸浮躁之气。
因此,只有当人们不再诧异于店内的装潢而真正去欣赏书本的时候,才是新华书店转型的真正意义。
04
如今,随着大环境的发展,很多人不免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新华书店会消亡吗?
其实,随着新华书店的成功转型,哪里有阅读,哪里就有新华书店生长的可能,甚至会成为新生代的成长空间。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5年,新华书店的发行网点数目已达万余家,全国职工人数13万多人,销售金额超过1480亿,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仍旧不容小觑。
毫无疑问,面对新华书店,我们是应该感激的。它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埋下了智慧、阅读、艺术的种子。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亚马逊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当当网发文表示歉意,并且愿意接下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缺口。
曾经的电商巨头黯然离场,可以说是亚马逊已经无法把握中国的市场了。
在市场扩张的进程中, 亚马逊作为“外来物种”,显然已经无法深入中国本土市场了,对新时代中国读者的需求了解得也并不透彻,因此无法为不同品味的读者提供良性服务。
而新华书店作为本土红人,在未来仍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自2006年国家提倡全民阅读以来,新华书店也陆续推出了阅读进军营、阅读分享沙龙等众多形式新颖的文化阅读活动。
新华书店作为沟通书与读者的人文空间,虽然转型的速度并不快,但它依然保持对初心的坚守,为更多的爱书人提供优质阅读服务。作为实体书店的领跑者,新华书店的价值弥足珍贵。
我们在感激新华书店的同时,更要感激那一群在背后坚持的新华人。步入新时代,读者与新华书店的故事,仍旧在继续。
而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亲切的怀念。
本文作者 | 老牧民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