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的酒文化

作者: 饭士壳 | 来源:发表于2022-12-11 20:08 被阅读0次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水浒传》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一回里,蒋门神的酒店名号取得真好。书里面这么写:“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早见丁字路口一个大酒店,檐前立着望竿,上面挂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道:‘河阳风月’。转过来看时,门前一带绿油栏杆,插着两把销金旗;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比起酒旗上到处写着“太白遗风”什么的不知典雅了多少倍,可见蒋门神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人。而此处的酒旗,已经说明了中国的酒文化早已深入民间。

    一、酒的起源

    酒的来历一般有二种说法,一种是自然酿造,一种是人工酿造。自然酿造说的是所谓的猴儿酒,是猴子采野果子存放在树洞内无意中酿造而成的。这一说固然浪漫,但并不潇洒,显不出中华民族儿女的聪明才智,所以一般来说后人更相信酒是由人工酿造而成的。《说文解字》里这么说:“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这里提到了后人视为造酒祖先的两个人,一是仪狄,一是杜康。知道仪狄的人比较少,知道杜康的人比较多。应该是后人觉得“秫酒”才真正算得上是好酒,而“酒醪”则酿造技术太过粗浅。仪狄并不能挑选最好的酿酒原料,而杜康做到了,杜康经过多次尝试,在各种农作物中选择了让高粱成为了制作中国白酒最基本的原料。

    世界有几大名酒,都运用了不同的原料,中国白酒是高粱;白兰地是葡萄;威士忌是大麦;兰姆酒是甘蔗;伏特加是马铃薯。这些原料实际上告诉我们了酿酒的基本原理:由淀粉转化成糖分,再从糖分发酵成乙醇。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酒就有很多缺点,比如第一,无法提升酒精浓度;第二,因为各种细菌的存在,无法保存长久;第三,很难过滤杂质,所以酒的品相很不雅。《论语·乡党》里面孔子说“沽酒……不食”,可能就说明了古代人在外面买酒无法保证质量,经常买到变质酒的情况。

    但当然,中国的酿造酒并不因为以上几种缺点而不好,相反,随着技术的进步,水平是很高的,也出现了很多名酒,比如女儿红、竹叶青、花雕等等,但有一点我不是太理解,比如女儿红酒,是说女儿出生时酿造几坛酒埋入地下,等到女儿出嫁时再挖出来宴请宾客,一埋就是十几年,黄酒是不耐储藏的,所以我想古人一定有很出色的防腐办法。

    我们把这种酒称之为酿造酒,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有人根据酒精易挥发的特点,发明了蒸馏器,终于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白酒。这种经过蒸馏的酒被称为蒸馏酒,从酿造酒到蒸馏酒,这在酒的酿造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有本书叫《国史补》,里面提到了“剑南烧春”的说法,于是有人认为中国唐朝时候就发明了蒸馏酒。所以剑南春酒的广告就有“回味唐朝,品味经典”的说法。

    但纵然唐代就发明了蒸馏酒,在古代起到重要影响的还是酿造酒,甚至直到民国时期,这种格局仍然没有太大变化,比如在鲁迅的《孔乙己》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所以本文中所涉及到的酒也基本都是酿造酒,或者说黄酒。

    《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然则从这句话看出,“酒醪”是大禹认为当时最好喝的饮料了。而《战国策》的这句话也一语成谶,酒在中国,不光成为了帝王们异常喜爱的饮料,也成为了万千百姓异常喜欢的杯中物。

    二、酒的品相

    在古代,酒显然是很富魅力很受欢迎的饮料。但品相实际上却并不好。白居易写过一首很有名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所谓的“绿蚁”即是刚酿出的酒里还没过滤干净的糯米粒。而糯米粒都没有清理干净的酒自然清澈不了,所以这种酒在古代常称为“浊酒”,比如杜甫在《登高》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比如范仲淹在《渔家傲》里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以白居易的这首诗粗看起来很美,但仔细研究起来,这酒视觉上是比较让人难以接受的。

    当然,古人并不在乎酒的清澈程度,比如《水浒传》里有这样的记载:“武松又道:‘大娘子,你家这酒好生淡薄,别有甚好酒,请我们吃几碗。’那妇人道:‘有些十分香美的好酒,只是浑些。’武松道:‘最好,越浑越好。’那妇人心里暗笑,便去里面托出一镟浑色酒来。武松看了道:‘这个正是好生酒,只宜热吃最好。’那妇人道:‘还是这位客官省得。我烫来你尝看。’”在武松看来,越浑的酒反而越有本色。

    酒要经过重重过滤才能清澈,但在古代只有非常讲究的人才能喝得上所谓的“清酒”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行路难》这首诗里这么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里的“清酒”当然是最高档的酒了。

    而爱喝酒的人显然重视味觉而不重视视觉,在《晋书·陶渊明传》里有这样的记载:“郡将尝候之,(陶渊明)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陶渊明把头上的头巾取下来随便过滤一遍就觉得可以了,过滤完的酒里面虽然少了一些糯米、高粱米粒,但或许就多了几根头发,这种事情估计也只有陶渊明能做的出来。

    酒因为其特性,造假就显得特别简单,一缸酒掺进去几斤水谁也看不出来,只是酒味会变得“薄”了。但酒味的浓淡却没有一个标准,所以给造假者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机会。但当然,在古代,也有很多批评酒的味道不纯正这样的记载,比如有一则很有名的典故,叫“鲁酒薄而邯郸围”,这个典故是这样的:“楚宣王朝诸侯,鲁恭公后到而酒薄,宣王怒。恭公曰:我,周公之后,勋在王室,送酒已失礼,方责其薄,毋乃太甚。遂不辞而还,宣王乃发兵与齐攻鲁。梁惠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楚以鲁为事,故梁得围邯郸。”楚宣王被鲁恭公进贡的酒激怒了,如果这酒只是“薄”一点点,可以解释为因为鲁国酿酒技术差所致,而楚宣王如此生气甚至不惜发兵,则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鲁恭公不太厚道,进贡的酒里面掺了不少水。

    三、酒的礼法

    我们一起来看看“画蛇添足”这个成语,该成语的原话是:“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这个成语很有些意思,它讲出了酒在古代的稀缺性,以及让人陶醉拼抢的美好性。同时这个成语又讲出了酒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很重要的一重功能,那就是祭祀。之后酒又被广泛用于养老和奉宾。慢慢地祭祀、养老和奉宾成为了酒最重要的三种功用。而这三种场合最讲究礼法。

    我们先来看看《世说新语》里面的一则小故事:“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故事里面钟毓的“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这句话最有意思,告诉我们喝酒的一些规矩,比如要先“拜”。事实上喝酒有着一套流程: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再看《史记》中的一段话:“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为寿,独故人避席耳,馀半膝席。灌夫不悦,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属之!’时武安不肯。”

    这里也提到了上级与下级在喝酒时候的礼节。武安侯是当时的丞相,而魏其侯是卸了任的丞相,这个故事里武安侯和一些朝臣势利的做法让魏其侯的朋友灌夫特别生气,但却无可奈何。上级给下级敬酒,在座席上安坐的下级要立即起身表示恭敬,而不起身则显示了对对方的怠慢,这种不合礼法的表现很显然会激怒对方。而因为酒桌上的礼仪冲突问题,最终导致灌夫和魏其侯都死在了武安侯的手里。所以不讲礼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我们现代人在喝酒的时候也很讲究,主人要敬酒,客人要起身回敬。入席的时候,要让长辈先落座。晚辈和长辈在碰杯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杯沿要低于对方的杯沿,表示敬意。敬酒的时候也要注意要依照辈分从高到低敬酒,否则也一定会有人表示不满。

    还是钟毓说的那句话,“酒以成礼”,酒是诠释中华民族礼节的很重要的一种媒介,所以喝酒是件很讲究的事情。但还不止这么多,如古人喝酒,很重视温酒。“关羽温酒斩华雄”和“曹操青梅煮酒”均说明了喝酒的这一道重要工序。《孔乙己》里面孔乙己要喝酒不说“来碗酒”,而是说“温一碗酒”。

    温酒是有说法的,《红楼梦》里有这样的记载:“宝玉要在薛姨妈处喝酒,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说:‘吃了冷酒,写字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散发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温酒一般会拿着要喝的酒先放到“汤桶”里面温好,汤桶就是盛放着热水的容器。《水浒传》里关于“汤桶”有这样的记述:“武松看那店里时,也有五七个当撑的酒保。武松却敲着桌子,叫道:‘卖酒的主人家在那里?’一个当头酒保来看着武松道:‘客人,要打多少酒?’武松道:‘打两角酒。先把些来尝看。’那酒保去柜上叫那妇人舀两角酒下来,倾放桶里,烫一碗过来,道:‘客人,尝酒。’”

    而根据不同的酒,温酒的时间长短火候拿捏也很重要,当代的武侠大家古龙嗜酒如命,他在《多情环》里面这么写道:“萧少英正想走,这小姑娘忽然又道:‘我叫翠娥,萧公子若有什么事吩咐,只管叫人来找我,我不但会炒菜,还会温酒。’”很显示了温酒是需要水平的。

    四、酒对文人与武士的影响

    虽然酒的品相不好,也容易掺假,但这并不妨害古代文人对酒的钟爱,而古代文人与酒在一起,也演绎了很多异常雅致乃至让今人艳羡的故事。

    《晋书·陶渊明传》里讲道:“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这就是古代文人最可爱的地方,喝到高处,忘记一切礼法的约束。

    《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或有问之者,阮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唯公荣,可不与饮酒。’”

    阮籍果然是个活得非常仔细的人,史书记载他“口不臧否人物”,他对品评人物是很小心的,在这个故事里,王戎来拜访名士阮籍,实际上是想得到阮籍的评价,好名扬海内。而阮籍貌似品评了王戎,但实际上却品评得含糊不清,他以刘公荣为坐标评价王戎,但王戎比刘公荣强呢还是不如刘公荣呢,阮籍实际上却没有说,王戎不生气,刘公荣也不生气,但初出茅庐的王戎在阮籍这里喝到了美酒,也乐得屁颠屁颠地回去了。这个故事显示出了文人的雅致,也体现出了酒桌上极高的一种智慧交流。

    当然,文人喝酒最雅致的当属北宋时期一个叫苏舜钦的人,《宋史》记载了他以酒佐读的故事:“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每夜不吃花生米光看书就能喝下一斗酒,比起一些文人边看书边用馒头蘸墨汁吃要雅致豪气得多了。

    当然,也不只是文人对喝酒有雅兴,打仗的将士对酒也是异常热爱的。比如在秦始皇兵马俑里有一种兵佣身上不穿铠甲,仅仅穿一件布衣,专家们认为这是很怪异的,在仔细地观察了兵佣之后,发现他们的肚子全都有些凸起,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古代打仗有时需要“轻兵”,比起穿铠甲的人行动便利迅速,能执行很多命令。而能让他们有胆量在战场上不穿铠甲的,不是别的,正是让他们肚子有些凸起的酒。在一些诗歌里我们也能找到佐证,比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说的正是战前饮酒壮胆的情境。

    在武将们看来,豪饮是只有壮士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史记·项羽列传》里记载道:“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五、酒的避祸功用

    酒,能醉人;人,也能醉酒。而古人似乎最喜欢的就是喝醉酒。《南史·陈庆之传》里面说了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在古人看来,就能浇愁,也能避祸,于是乎一饮而醉实在是件好事。

    《史记·信陵君列传》记载道:“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秦国因为忌惮信陵君所以不敢侵犯魏国,于是就搞反间计。信陵君纵然通过酗酒让自己免于灾祸,但并没有改变日后魏国被秦国吞并的局面。遇到了麻烦要喝酒,但并不因为你喝醉了酒麻烦也随之消失了,这是很典型的鸵鸟政策。所以信陵君的酗酒确实是消极避世之举,虽然自己得以寿终,但对于这个国家而言却难以说尽到了责任,而这也恰恰中了秦国设置的圈套。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道:“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迁为齐相。徙为吴相,辞行,种谓盎曰:‘吴王骄日久,国多奸。今苟欲劾治,彼不上书告君,即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君能日饮,毋何,时说王曰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之计,吴王厚遇盎。”

    这是一个明哲保身的典型案例。汉代实行分封制,诸侯王的权力很大,朝廷通过在诸侯国安插丞相来予以监管,可以说,诸侯国丞相的职责相当大,也承载着皇帝对你的信任。但这则故事里的袁盎为了保全自己,故意纵酒,向皇帝隐瞒了吴王刘濞的很多不良企图,终于导致后来酿成了对汉朝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七国之乱。对于整个国家而言,袁盎也便成了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人。

    《晋书·阮籍列传》记载道:“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阮籍是个值得钦佩的人,他不是没有本事而酗酒,而是他深藏功与名,他知道自己无法负责,所以坚决不让自己担任危乱朝廷里的重要官员。而即便当时权力通天的司马昭想和他做亲家,他也借醉酒躲过。通过酗酒,他不得罪任何人。他是真正的智者。

    六、酒带来的问题以及禁酒令

    酒,能被聪明达观的人利用,自然也会给纵情放肆的人带来祸患。

    《晋书·刘伶传》记载道:“初(刘伶)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刘伶醉酒千百年来固然传为美谈,但这确实只适合作为我们的谈资,一个人这样放纵,于人于己都是一场灾难。

    《唐才子传》里也记载了李白的一个故事:“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如果县令不买已经落魄的李白的帐,李白此言此行难免落得个牢狱之灾的下场。

    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说:“当时人刘潜和石曼卿为酒敌,听说京师新开酒楼,相约而往。两人对饮终日,不交一言……至夕,殊无酒色,相揖而去。明日又来饮,人呼‘二酒仙’。”欧阳修的本意是记述两人的风雅和酒量,但这是斗酒,斗酒的风气从下层百姓蔓延到上层的士大夫,这实际上是社会风气败坏的典型表现。

    而酒与色似乎也自古就联系在一起。且不说有名的勾栏瓦肆,只说民间的普通酒店,为了更好地卖酒,酒店往往让漂亮的女子当堂给客人打酒。这里并没有其他意思,仅仅只是说明利用漂亮女子作为营销手段早就成为了酒文化中的一部分。

    花间派词人韦庄有一首很著名的《菩萨蛮》,里面讲道:“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说的是捋起袖子打酒的女子露出漂亮白皙迷人的胳膊。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也有个很有名的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讲的也是让漂亮的卓文君抛头颅露胳膊。

    《世说新语》里面有这么一条与阮籍相关的记载:“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说的还是漂亮女子当垆卖酒。

    到了《水浒传》里面,在写到孙二娘的十字坡酒店时,这么记载:“武松问了,自和两个公人一直奔到十字坡边看时……早望见一个酒店,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环,鬓边插着些野花。见武松同两个公人来到门前,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纽。说道:‘客官,歇脚了去。本家有好酒、好肉。要点心时,好大馒头!’”这里写当垆卖酒的孙二娘的衣着打扮就更具体细致了。

    酿酒要浪费很多粮食,饮酒又往往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所以禁酒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最早的禁酒令要上诉到周公。为了避免周代重蹈商朝的覆辙,他发布了一篇《酒诰》,里面的核心是“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就是不要经常喝酒,严禁聚众饮酒,禁止醉酒。这篇《酒诰》说的很中肯,给后代的饮酒者讲明了规范。

    孔子在《论语·乡党》里面指出:“惟酒无量,不及乱。”孔子与周公的意思一样,酒本身有祭祀、奉老、迎宾的多种功能,本身不可或缺,而每个人的酒量也不一样,所以具体喝多少并不限定,但有一条前提是并不能喝过了。

    到了汉朝,相国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萧何偏重于稳定社会治安以及统治稳定。这也是周公提到的第二条内容。聚众本来就容易闹事,更别说聚众饮酒了。

    曹操当政的时候,为了稳固统治,也注重禁酒的问题。《太平御览》引《魏略》说:“太祖(曹操)时禁酒,而人窃饮之。”而当时也有传为笑谈的“清圣浊贤”的说法,就是说,当时人因为曹操的禁酒令,就不再把酒挂在嘴边了,而是用“圣人贤人”来指代酒。这个故事说明了酒作为养生、交际的重要媒介,早就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非说禁就能禁的。曹操本人其实也做不到严格禁酒,我们都知道他的著名的《短歌行》,里面有句话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换做了“对水当歌,人生几何”就没有味道了。可见,酒中自有真意。

    七、怎么看待酒文化

    说到这里,其实能发现,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很独特的一种文化要素,对中国人的民族习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熟悉的欧阳修写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喝酒,往往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酒成为了一种其他饮料无法替代的载体,就像一句流行语说的那样,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比如喝酒对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的颠覆,中国人最讲究过犹不及,但在喝酒问题上面,往往却是不过不行。《水浒传》里有一种烈酒叫做“三碗不过冈”,武松不服,一定要喝过三碗,结果共喝了十八碗。清醒的武松必然不会夜过景阳冈,所以当时在山下看到官府榜文就准备回头,但他喝醉了,醉了就天不怕地不怕,最终醉出来一个千古流传的打虎英雄。故事是美好的,但假如武松被老虎吃了呢?酒,能助兴,也能害人。

    我对那些嗜酒如命的人投以敬意,因为那些人身上往往有很多值得同情怜悯的地方。一个人仅仅想借酒出名,他做不到,除非他的酒量能把大海一口气喝尽了,所以看待这些人要看他们的品德或才能,比如李白,相对于“酒仙”这个称呼,我们更愿意称呼他为“诗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说中国的酒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zf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