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因一句话而买一本书。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书的序言首先抛下一个问题,看似做了回答:灵魂。又似乎没有答。
读这本蔡崇达的《皮囊》,我们也许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蔡崇达,1982年生人,闽南人。大隐隐于市的新生代媒体人,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 。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学作品。
蔡崇达曾说"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透过《皮囊》中那些明净纯粹的文字,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表达了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书的开头,先由亲人写起,围绕阿抬,父亲,母亲展开。在蔡崇达这里,父亲被反复的、百感交集地写。这个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当看到父亲死去。儿子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时。我流泪了,这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一种刻骨的愤怒,愤怒于人在受苦。而她竟注定孤独无助,儿子也帮不了父亲,一切皆是徒劳。
阿太,作者外婆的母亲,异常的坚强,在作者看来是个很牛的人,作者的外婆离去时,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却没有一滴泪。她临终时说“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阿太试图留给作者的精神遗产正丰富在此,“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母亲,这位倔强好面子对女性,哪怕倾家荡产也要装修好将要拆迁的房子,原来是因为对父亲深沉的爱。她一生信守着父亲对她许下诺言:给她一个家,买下地盖一座属于他们的大房子。埋藏在他们心底的这个诺言的实现用了父亲的后半生所有时间,也耗尽了母亲的毕生心血。世间最真挚的爱情不过如此,心藏理解,真爱让灵魂有所归依。
亲人塑造了作者的灵魂,是作者精神的源泉,而朋友则是作者灵魂成长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作者自己。《皮囊》中作者还回忆了他生命几个重要的朋友。小学的时候的两个阿小。两人的生活轨迹截然不同。香港阿小,对于香港的憧憬,在多年以后理想的幻灭。以及乡下阿小,从小立志不做渔民,多年以后,成为普通的渔民,娶妻生子,生活在小镇上。
中学时期的文展,生来便是兔唇,身体的残疾没有让他自卑,反而激励着他目光深远,努力去规划自己的生活,最终失败返乡。作者说,他和我这辈子都注定无处安身。
大学时期的厚朴,青春充满热血和激情,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在处理现实与幻想的关系上严重失衡。最后迷失自我抑郁而终。
不管是阿太、父亲、母亲,还是两个阿小、以及文展、厚朴 ,都用自己的方式追逐过梦想,对抗过命运。而最终理想的破灭,现实的残酷使人的心灵无处安放。
蔡崇达有他无法抵达的远方,我们有无法安身的迷茫和焦灼。太多想要得到的,过弱的自己,与现实无法达成正比的梦想,也许我也是个在看病的人。
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很多时候心睡去了,心醒时,把皮囊从内照亮。认识自己,在照亮他人中认识自己。
本书金句:
人学会站立,是任性得想脱离这片土地,音粗不断向上攀爬,不断抓取任何理由-欲望、理想、追求。然而我们终究需要脚踏黄土。在我看来,生是更激烈的的索取,或许太激烈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任性。
你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有勇气回答这个问题。
然而我要抵达的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抵达有什么意义?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
世界都不大,我可以哪里都不去,我可以在这里,只看着你,直到一切老去
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