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学习过组合式工作。“组合”大概是老师特别推崇的一种应对未来职场的策略。我理解之所以“组合”变得重要,因为未来本身具备不确定性,同时,想要成为超级个体还需要主动去创造或者拥抱不确定性。我更愿意把“不确定性”换一个词——在成长为超级个体的道路上,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更多的可能性。
- 通过组合式工作、加入圈子等方式发现或者创造职业(或者说事业)可能性;
- 通过组合(乐高式)能力,抓住这些可能性。
那么什么是乐高式能力结构?如何组合能力?
上一期学习了萃取能力,在朋友圈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来就是一个匆忙的时代,加上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差,没有得到大家的反馈也实属正常。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对自己的肯定,以及能力概念的建立。
所以,当通过能力萃取之后,我得到了一些“能力方块”。可以通过组合,将这些“能力方块”搭建出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完成更过的目标——大概是老师本期想要传授的思想。
在组合的同时,老师也给出了几条建议或者注意事项:
- 正迁移与负迁移
- 扎实的能力才能迁移
- 先分析结果和目标
- 避免同时学习太多技能
1. 正迁移与负迁移
老师举了一个和尚剃头的例子,我觉得不太准确,但不妨碍我理解老师想要表达的意思。
和尚剃头
任何一项能力一定有它发挥的领域,它可能在多个领域适用,但不代表所有领域都适用。
如果两个领域的输出不一致,采用同样的能力可能并不是有用功,反而会有副作用。这就是负迁移。
当两个领域的输出一致,采用同样的能力,才更容易起作用。这就是正迁移。
还是在自己身边思考一个例子帮助自己理解。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爱上的写作。大概是从初中写日记开始。一直想要完成一部小说。写得最长的一次,大概写了两万字,最短的一次才两千字。而不知不觉我在简书写听后感、学后感都已经三万字了。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写学后感的方式:
- 构架方法:思维导图;
- 文体结构:总-分
于是想要把这种方式运用到写小说上,发现完全不适用。如果一开始我就在小说前面对小说的故事进行总结,那还有什么意思。而且,如果用写学后感的思路平铺直叙,逻辑上或许很严谨,但这个小说未免也太乏味了些。
小说和学习笔记的输出不一样,采用同样的技能却创作,肯定是不行的。
2. 扎实的能力才能迁移
一个能力从初学到融会贯通,需要大量的实践。一开始,大概只是摸到了技能的皮毛,在一个领域尚能勉强对付,贸然迁移到另一个领域可能发现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时并不是能力本身的局限性,而是我自己还没有将这项能力学得扎实。
还是以写小说为例,思维导图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因为自己只是学到通过思维导图来增强逻辑联系的功能,还没有学到发散思维的功能,所以并不能很好的迁移。或者,就有小说家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功能进行创作的。
3. 先分析结果和目标
老师讲到,接触到陌生目标时,应当先分析目标和结果。
我的理解和思考是:在接到新的任务时,先分解任务,然后分析任务的阶段输出和最终输出。然后再罗列自己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输入。最后判断一下,哪些能力是已经具备可以迁移的,哪些能力是需要学习的。将可以迁移的能力在分析一遍,哪些是有可能造成负迁移的,那些正迁移的能力是否需要转化。
当然,字敲起来固然很容易,真要去实践,是很困难的。因为分析和判断都是比较主观的,很容易与我的想象有偏差。但是,不能因为山中有老虎,便不上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避免同时学习太多技能
有的技能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冲突。特别是解决同一领域问题的能力。
在同一领域,一种技能还未融汇贯通,再尝试另一种技能,特别是与前一种有冲突的技能时,自己首先便混乱了。
我有一个最近的例子:
我在前一段时间买了好几本书,想要好好阅读充实自己。但是我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差,读了之后收获少,而且阅读速度慢。于是我就学习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和《如何高效阅读》。两本书都是讲阅读技巧的工具书,但它们的方向不同。《如何阅读一本书》强调的阅读的层次,而《如何高效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速度。虽然两本书还是有关联的,后者也并非一味强调速度,也需要高速的同时进行理解和记忆。但是,按照前者的观点,一本书要多读几遍,追求与作者达成最有效的和深度的沟通,而后者推崇的是一本书既要读得快也要有理解和记忆。于是我就有些混乱,到底是深层次阅读还是快速阅读?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我还是决定先按照前者的方法读书。等学会有有层次地阅读,再学习高效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