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化
盘点丝路的罪人们和那些被掠夺的中华瑰宝!

盘点丝路的罪人们和那些被掠夺的中华瑰宝!

作者: 土锤网建材商城 | 来源:发表于2018-01-17 15:52 被阅读57次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国际文化艺术界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海洋,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敦煌文化无疑是我国最伟大的艺术瑰宝之一。

璀璨的敦煌文化

然而,自从震惊世界的莫高窟藏经洞在1900年被发现起,在二十世纪初的几十年内敦煌文化遭到了疯狂的劫掠,西方探险家接踵而来,以不公正的手段骗取、偷盗、劫夺了大量的藏经洞遗书、文物和彩塑,盗剥、盗印了大量的莫高窟壁画,致使敦煌文化惨遭掠夺,其中的绝大部分流落国外,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心灵创伤。

敦煌文物图

故事还要从一个多世纪以前那个著名的 “王道士”说起。

十九世纪末,道士王圆箓来到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按照自己对道教的理解来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古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却迅速引起了西方探险家的重视和垂涎,于是,一场空前的文化浩劫开始了……

众多掠宝者的照片

掠宝者1.王道士

人物介绍:

王道士(1849-1931), 湖北麻城人。本名王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光绪二十三年(1897)至敦煌莫高窟。在第16窟东侧建太清宫道观,即今"下寺"。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夏五月二十五日,王道士探查发现积满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的藏经洞。乃取部分写卷、佛画分赠肃州兵备廷栋及本县官员乡绅。是为藏经洞文物流出之始。

王道士唯一传世的照片

掠宝经历:

光绪三十三年三至五月,斯坦因至莫高窟,以四块马蹄银(共重200两)向王道士骗买写卷印本古籍24箱,佛画、织绣品等5箱。三十四年三至五月,伯希和踵至,以白银500两骗买写本、印本、经卷、文书、佛画等6000卷,并拍摄莫高窟照片376帧。宣统元年(1909)清廷学部获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后,电令甘肃藩司将剩余经卷运京保管,王道士又私藏若干。民国元年(1912)十月,日本吉川小一郎等至莫高窟,用白银350两骗买写经400余卷。1914年,斯坦因又来莫高窟,用银500两骗买经卷570余件。

莫高窟流失的文物之一

人物评价:

胡适曾在演讲中提到王道士时说,王道士一开始并不知道经卷的价值,最初以经卷能够治病为由向附近居民售卖,把经卷烧成灰烬和水让人吞服。这里的说法与王道士低价卖出经卷给斯坦因可以衔接,说明王道士一开始对文物价值一无所知。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认为王圆箓对敦煌莫高窟文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并就此感到伤痛。

王道士的墓

但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我们不能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审视王圆箓,他在那个时代其实真的很平凡,况且研究资料表明,作为藏经洞的发现者,王道士对于敦煌文化的毁损很多时候也是无奈的,或许只有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敦煌流失的文物之一

掠宝者2.斯坦因

人物介绍: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文献中亦见“司代诺”、“司坦囊”等,英国探险家、考古家、地理学家。原籍匈牙利,是一名犹太人。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进行三次中亚探险。他是今天英国与印度所藏敦煌与中亚文物的主要搜集者,也是最早的研究者与公布者之一。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中国莫高窟中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斯坦因

掠宝经历:

第一次中亚探险(1900- 1901)主要发掘和田地区和尼雅的古代遗址,考古报告是《古代和田》(1907)。第二次探险(1900- 1908)除重访和田和尼雅遗址外,还发掘古楼兰遗址,并深入河西走廊,在敦煌附近长城沿线掘得大量汉简,又至敦煌,拍摄洞窟壁画,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24箱、绢画和丝织品等5箱。考古报告为《西域考古记》(1921)。第三次探险(1913-1915)又重访和田、尼雅、楼兰遗址,并再次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570余件敦煌写本,还发掘黑城子和吐鲁番等地遗址,考古报告为《亚洲腹地考古记》(1928)。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等地出土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在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

大量文物被运出敦煌

人物评价:

斯坦因在西方学界的地位极高,被誉为“同代人中集学者、探险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于一身的最伟大的一位人物”。但是在我国,斯坦因长期以来多被称为“强盗”。斯坦因在其中亚考察过程中,从我国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发掘并劫走大量的珍贵文物,而且由于他的盲目挖掘,使许多原保存在流沙层中的文物毁于—旦,他的这些行为严重地损伤了中华民族的感情。

斯坦因在中国西部与当地居民的合影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殖民主义的熏陶,斯坦因不可避免地做了许多违反东方人民意愿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他的确是一位有创新的大学者,他的许多发现和学说都极有价值。例如他在新疆、甘肃的发现以及他对这些发现物的初步研究都证明了中国文化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以及中国与西方在汉唐之际经丝绸之路进行的频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这一点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他的中亚考察以及在考察中所获的敦煌吐鲁番文物以及其他中亚文物是当代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他关于中亚的考察报告与研究论著是当代敦煌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原始资料。

掠宝者 3.伯希和

人物介绍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沙婉等人学习,志力于中国学研究。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

伯希和

掠宝经历

伯希和于1906年至1908年间进入西域,深入敦煌莫高窟,对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他在藏经洞里待了3周,“不单接触了每一份文稿,而且还翻阅了每一张纸片”。他纯熟的汉语基础和中国历史知识,使他选走藏经洞里的全部精华。所以,他盗走的经卷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有关道教经典的卷子几乎全被伯希和盗走了,大约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劫走六千余种文书,此外还有二百多幅唐代绘画与幡幢、织物、木制品、木制活字印刷字模和其他法器。

伯希和在精心挑选文物

人物评价

伯希和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

伯希和盗摄文物

但同时伯希和也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有人评价说:“如果没有伯希和,汉学将成为孤儿”。巴黎的Guimet博物馆有一个画廊以伯希命名,伯希和收集的很多文件的被法国国立图书馆保存。有人评价说:“伯希和不但是法国的第一流汉学家,而且也是所有西方的中国学专家的祖师爷。”“没有他,汉学将像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样。”伯希和不仅推动欧美汉学界加深了解认识中国学术文化及学者,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本土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有人论及“百年来影响中国的六十洋客”,将伯希和列于“七位华风西被的汉学家”的第二位。

伯希和作品

掠宝者4.华尔纳

人物介绍

兰登•华尔纳(Landon•Warner),美国探险家、考古学者。1916年来华为新成立的克里夫兰美术馆收集中国文物。1925年从美国组织了考古队远赴中国敦煌,剥离莫高窟窟唐代壁画精品10余幅,并盗走第328窟彩塑供养菩萨像等。

掠宝者华尔纳

掠宝经历

华尔纳经过参观考察之后决定进行壁画剥离和彩塑的搬迁方式,进行文物盗劫。以70两银子的价钱从王道士处得到了328窟盛唐的精美彩塑供养菩萨像一身,现存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华尔纳掠夺走的莫高窟328窟菩萨像

更可恨的是,他用特制的胶布,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片敷于壁画表层,剥离莫高窟唐代壁画精品壁画26块。他在揭取壁画时采取的这种方式极其简单、原始、拙劣而粗暴,导致壁画受到摧残,今天走进一些洞窟仍感是触目惊心。华尔纳在敦煌盗割剥离的壁画,由于保护技术的失败,完全破碎,人为地造成破坏。另外,还购得敦煌写本《妙法莲华经》残卷。次年,野心膨胀的华尔纳又带著大批胶布,企图粘走完成于公元538至539年一个洞窟的全部壁画,由于当地愤怒的百姓群起攻之,才未能得逞。

华尔纳盗取,现藏于哈佛的文物

人物评价

臭名昭著的敦煌文物盗窃犯。他是造成中国敦煌文物掠夺盗取并破坏最为严重的盗贼之一,为世人所不齿,他在敦煌掠宝采取的方式极其拙劣而粗暴,导致壁画受到摧残,再加上保护技术的失败,使宝贵的壁画完全破碎,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毁损。

华尔纳剥离壁画留下的惨状

掠宝者5.奥登堡

人物介绍

谢尔盖•费多罗维奇•鄂登堡(1863-1934),俄国探险家,又译鄂登堡。1903年创建俄国中亚研究委员会,以后又组织几次中亚考察队。1909年至1910年组织第一次俄国东突厥斯坦考察队,考察发掘吐鲁番等地。1914年至1915年组织第二次俄国东突厥斯坦考察队,考察敦煌等地。

敦煌流失的文物之一

掠宝经历

1909年6月,鄂登堡第一次率考察队到达新吸喀什、吐鲁番、库车等地挖掘古代遗址,劫走大量文物。1914年5月.鄂登堡第二次率考察队来中国,考察地点就是敦煌石窟,偷绘了443个洞窟正面图,拍摄了2000多帧照片,劫走了多件壁画(片断)、绢画、丝织品、佛画像和写本等。鄂登堡所劫获的敦煌文书,约18000余件,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敦煌流失的文物之一

人物评价

奥登堡的二次考察均收集到大批写本和文物资料,也是当代研究敦煌学的重要参考。有关敦煌学的文章有《千佛洞》(1922)、《沙漠中的艺术》(1925)、《杜丁收集的古物研究》(1930)等。

掠宝者6.大谷探险队(代表人物橘瑞超、吉川小一郎)

人物介绍

大谷光瑞是京都西本愿寺第二十一代宗主大谷光尊的长子,于1908年派遣橘瑞超和野村荣三郎前往发掘吐鲁番、楼兰、库车等地。1910起先派遣橘瑞超从伦敦前往吐鲁番、楼兰、和田等地,后派吉川小一郎前往,与橘瑞超在敦煌相会,分别从王圆箓道士及其他人那里买到一些敦煌写本。

大谷光瑞

掠宝经历

大谷探险队从吐鲁番、敦煌等地盗取了大量的珍贵佛经、壁画、塑像以及有关古代各种语言的写本,都“装在柳条筐内运回日本”。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维摩诘所说经》卷上、《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卷第六、《卡罗斜体文字木简》、《吐火罗语木简》、《梵文“白伞蓋陀罗尼经”》、《西夏文“六祖坛经”》和《维吾尔(回鹘)文〈大乘无量寿经〉》等四十余件极其珍贵的文书。

敦煌流失的文物之一

人物评价

日本大谷探险队的三次中亚考察活动,与其它各国如斯坦因、伯希和、俄登堡等考察团不同,大谷探险队的人员构成本身不是学者,更是对考古学一窍不通,而且他们考察的范围也过于广泛,他们所发掘的东西由于没有很好的记录,也不是科学发掘所得,加上很大程度上是以盗宝为目的进行的,因此资料意义与价值大大降低,对古迹古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另外,大谷探险队所谓的探险、考古活动,盗掘了众多古遗址、古墓葬,甚至连古尸都不放过,要偷运回国内,是最臭名昭著的掠宝者。

大谷探险队满载盗获的敦煌文物离开甘肃

据统计,现在敦煌遗书在国内仅存2万件,而英国有1.37万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有1.2万件,英国印度事物部图书馆约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有敦煌文物收藏。

敦煌流失的文物之一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莫高窟劫后余生的文物才得到了真正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利用。(早在1944年国民政府就在此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是中国文物保护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体系而且不曾间断的保护、研究工作。)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今日敦煌莫高窟

结语:掠宝者的行为纵然令人不齿,纵然给中国文化艺术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毁损,但部分掠宝者的行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盘点丝路的罪人们和那些被掠夺的中华瑰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du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