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点焦虑。好像谁说过但凡焦虑的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才气的,若全无才华也就罢了,心甘情愿踏踏实实做一份平庸的工作,拿一份仅够温饱的的工资,老婆孩子热炕头,柴米油盐算计着过,倒也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焦虑是因仅有的一点才华撑不起梦想,能一眼看穿别人的傻逼,却无法证明自己的牛逼,所以处处觉得憋屈,不想顺着老路走下去,新路又趟不出来,就这么不尴不尬地看着年华老去。就像网友说的“不甘心当庸人,亦做不了天才”,我知道自己不是天才,如果是,早发迹了,但又不愿意沦为庸常。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之前看电视听广播,总犯职业病,习惯性地挑剔主持人的读音错误,成语运用错误,语病;最近看书,看电视、电影,又总想看他怎么把故事编下去,要是我会怎么写,怎么才能看透人性,把人物写得丰满……这样的结果是:越来越觉得自己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然后就越焦虑。想想还是要静下心来多看书多观影,以求厚积薄发。Kindie也买了,个人文档还有几百本没看;在当当上买纸质书,鼠标一点,几百块又没了,买得我分分钟钟想剁手。往往发誓一星期读完一本名著,但又有始无终,原因一是忙,总有意外的事情不期而至,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二是嫌书太厚了,生了孩子,真是“一生傻三年”,记性越来越差,读了也记不住,因此天天说读书,都是在虚张声势,雷声大,雨点小,虽然书读得太少,但还是有一窥“颜如玉”的欲望。只是有些书很贵,隔三差五买下去,感觉离买“别摸我”的梦越来越远啦。
读书可以缓解焦虑,所以一旦不开心,就频繁买书。这和其美女一生气就疯狂买衣买包买化妆品,暴饮暴食以及像男人酗酒撒欢本质是一样的,如果各位关注自己的消费记录,或许能得到佐证。人往往是在心情焦虑的时候,喜欢抓住一些东西,比如人,物,钱等,表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非一无多有,也并非一无所能,占有多多少少会给我们一些优越感和安全感,但是疯狂购物、暴饮暴食,却并没有带给我很多快乐,外物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就在得到它的一瞬间,正如钓鱼一般,钓的过程很美,上了钩的鱼却是随意处置。
读书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孩子吵闹,家里亲朋众多,学生作业没改,学案没设计好等等,读书的心情就没了。短暂的时间只适合碎片化阅读,至于读经典名著就如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各方面安排妥当了,才开战。如果匆忙开始,读几十页因事搁下了,再读时,前面的已忘,又得从头再来;或者书读之正兴处,正情绪激愤,突然停下,再读时缺乏情感酝酿,便觉索然无味。很多书就这样虎头蛇尾,被束之高阁。可是,比起来电子书,我还是喜欢实体书,一来读电子书费眼,二来大家或许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看了一篇好文章,想着先存起来有空再看,其实以后再也没想起来看,新文层出不穷,读书也会喜新厌旧。所以实体书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这也是我不停买书的原因。鲁迅对读书有一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嗜好读书,该如打牌,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去打,有时被警察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这样读书成瘾,就不可一日或缺,缺则心中惚惚若有所失,这样才能把闲谈的时间化为读书,把游戏的时间化为读书,见缝插针,长久与书相拥,与书为伴,让书似流水一样,常在身边流淌,让流淌着的书的激情,滋润自己的心田。
这是一好习惯,虽然我没有嗜书如命,但是小女六六已经到了“我今天没读书,好难过啊”的程度。我读书总是讲场景,讲心情,看电影更是如此,一直很想把未看的经典电影过一遍,但是找不到整块的时间,看电影中间是不能被打断的,看之前,要把门管好,拉上窗帘,营造电影院与世隔绝,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情境,你想如果大白天看恐怖片,那还叫恐怖片吗?要把茶水泡好,清理过身体内存,手机设静音,要保证自己两个小时内不离开不被打扰,才好进入剧中的状态,这样对电影的理解和享受达到最大化。这也是我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原因。有一次看韩国电影《婚纱》,正哭得稀里哗啦,有人开门进来,各种不自在。看完书和电影,再看各种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加深我对作品的理解。我也经常写书评影评,写的过程也是再思考的过程,沉浸其中,大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高雅之趣。
五一两天假,郊游一天,另一天窝在家里看电影看得天昏地暗,看到仰躺在床上腰马上就“咔嚓”断掉的地步,再次感觉自己命贱,劳碌起来鸡血满满,闲暇起来每个细胞都不舒服。都是老电影,也算重温旧梦:《美国往事》和《教父》,这些不朽的经典每一个细节包含深蕴,每次看都有新收获。除了读书,看电影,郊游,我还买衣服,如把衣服比妃子,日日月月有纳妃的冲动。但是衣服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
焦虑的时候,就搞装修服务员巧舌如簧开始她的游说工作:“作为女人,对自己要狠一点,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不舍得吃,不舍得花,慢慢就变成大妈;女人过三十就不能再穿地摊货,要讲求品味,衣服不在多,在精……“,喋喋不休,还真说到我心里了。而且不厌其烦地为我搭配衣服,嘴里抹蜜,“姐姐真是模特身材,穿啥都漂亮”,蜂蜜柠檬水已双手奉上。朋友也帮腔,"买一件吧,穿着挺好看,真丝舒服有种富贵气。我耳根子软,也经不起别人的热情,一个月工资“嗖”一下没了,一掷千金的快感就那几秒钟,后续问题烦不胜烦。本来想这么贵的衣服会很惊艳,结果穿到单位,居然没人注意,特意到几个办公室溜达几圈,大家好像不约而同不置一词。太没存在感了。无奈,找几个闺蜜点评,“要想彰显衣服的质感,配套设施要跟得上,从头到脚都要改,先做头发,然后买亮色高跟鞋,同色系的包包,对了,妆也要化起来,你看哪个富婆是素面朝天的?车也要换,穿个几千的衣服,不搭啊……人生的诸多痛苦,都来源于欲望的无穷无尽,圣人说:不婚不宦,情欲失半,痛苦近免。
关于穿衣,《弟子规》里说”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李渔则更进一层说”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穿衣与家境贫富无关,衣服重要的是与貌相称,富婆不一定要锦帽貂裘,贫妇也不必衣衫褴褛。我老觉得自己不美是衣服的问题,看了这段话简直打开天灵盖泼下一盆冰水:“寒贱之家,自羞褴褛,动以无钱置服为词,谓一朝发迹,男可翩翩裘马,妇则楚楚衣裳。孰知衣衫之附于人身,亦犹人身之附于其地。人与地习,久始相安,以极奢极美之服,而骤加俭朴之躯,则衣衫亦类生人,常有不服水土之患。宽者似窄,短者疑长,手欲出而袖使之藏,项宜伸而领为之曲,物不随人指使,遂如桎梏其身。“沐猴而冠”被人嘲笑,不是沐猴不可以戴冠,因为它戴不惯,头与冠不相称。穿昂贵衣服的不适感,拘束感,人为衣服的傀儡之感,想必大家都有,其实“衣以章身”,同一件衣服,富者穿了章其富,贫者穿了更显其贫;贵者服之章其贵,贱者服之益章其贱。假如让一个富贵之人,破衣烂衫,但是仍然会有一种丰腴富贵气象,跃出衣履之外,不问而知为贵者。所以敝服垢衣,亦能章人之富,况绫罗绸缎呢?但是如果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妇村夫窃得锦帽貂裘,往往因之得祸,因为衣服能彰显她的贫穷。说实话,长得丑,不全是衣服的事,粗服乱头,还不掩国色呢。衣服与人一样,适合自己相貌气质的才是最好。
很有些人喜欢用名牌来炫耀自己的品味,把自己的审美凝固为一个符号,不显富贵,反露其俗。其实衣物都是道具,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流露着你的气质,京剧的以鞭代马,一个人也可以有一支队伍的气势,就是明证。
体胖就要多跑步, 人丑除了整容还得买衣,焦虑还是多读书,“不是怎么做才对”,是“做,就对了”。
房子虽然一天太老去,装修还是要跟得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