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其实,我没觉得公务员有多不好啊。”同届的女生皱着眉头和我说了她最近的烦恼。
自从她决定要考公务员的时候,听到了很多类似于这样的声音:怎么刚毕业就想去养老啊?年轻人就应该多去闯闯,你的想法怎么和老一辈人一样。
她特别委屈,“是我自己想去考的啊,我爸妈尊重我的选择。周围人给我的反应,就好像考公务员是一件多么没出息的事一样,让我感觉以后的人生都没什么希望了。”
这个女生知书达理,会弹钢琴,家教很好,她的父母都在事业单位上班,算得上中产家庭,能看得出她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她不明白为什么她只是选择了一条适合她的路,却遭到那么多人的不理解。
02
我太理解那种感受了。
很多人在上小学时都被问起过长大后想做什么,那时候班里一半的男孩想当警察,一半的女孩想当老师,剩下的人全部想当科学家。
到了大学的课堂上,当老师问起未来的职业规划时,有人想考注会进四大,有人的目标是公司的CFO,还有人想自己创业,再不济也是进银行,只有我格格不入地说自己理想的职业是当一名老师。
老师这两个字夹在那些金光闪闪的梦想中间,听起来那么朴素,甚至有些窘迫。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公务员和老师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最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职业,仿佛一说出来,就成了大家眼中最瞧不起的那种人:年纪轻轻就只图安稳,没有追求,过着那种所谓“一眼就能望到死”的生活。
不可否认,这种体制内的工作相对稳定,但这并不等同于“混吃等死”。哪怕真的存在一部分人会被安稳的环境消磨斗志,但同样会有人利用这种相对自由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而丰富自己。
错的从来就不是环境,而是个人。
大学里认识一位老师,在业余时间开了一家咖啡店,店里装修精致,主要的消费人群都是些年轻人,店员也都是兼职的大学生。
她平时去上课,闲暇时就去店里帮忙打理,她的店往往放着一些安静的钢琴曲,还有一些杂志和书籍可以随便借阅。也许是每天都在和大学生打交道的缘故,她身上有种特别的气质,无论是长相还是心态都比同龄人年轻很多。
她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充实自己,学习烘焙和料理知识,练习瑜伽,坚持健身,每年都会带家人去各地旅行。三十多岁的她,俨然活成了我最羡慕的样子:简单、充实、却不失乐趣。
你看,有趣的人总有办法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真的与职业无关。
03
图书馆里流传着这样的段子:“考托福雅思的看不起考研的,考研的看不起考教师资格证的;考教师资格证的看不起考公务员的。”这本是逗人一乐,但的确反应了部分人狭隘的想法。
同样是为理想的未来奋斗,哪来的高低之分?
不知还有多少人对公务员的认识还只是“清茶报纸混日子”的印象。如今的公务员,对综合能力和素质都要求很高,单从考试来说,公务员考试的难度不比其他那些考试轻松。前两天看到一个学姐晒出自己的公考成绩,配文说自己“成功上岸”,真的是打心眼里替她高兴。
蒋方舟在她的一本书里写到: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最惨烈的优胜劣汰的社会系统中成长的一代。从幼儿园玩抢凳子的游戏开始,我们就深吸一口气铆足了劲,随时准备推开旁边的人。在学校的,无论毕业的,还是没毕业的,只有两类人:Winner和Loser ,这是成功学的社会氛围下最简单粗暴的产物。
看了太多鸡血满满的励志文章,也听了太多北漂青年的奋斗故事,当我们随着大流往前走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问问自己:
我真的喜欢吗?我真的适合吗?
在所有人都认同那种在大城市实现自我价值,在大企业叱咤风云,在写字楼加班到深夜,在群租房里吃泡面的生活是追求梦想的唯一选择时,会不会有另外一些年轻人,他们内心深处真的热爱平淡的生活,喜欢慵懒的节奏,想在安稳的环境里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过度标榜一种选择,然后去贬低另一种选择。
你有孤注一掷的资格,我也有简单生活的权利。终归结底,不过是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04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就带着一个任务。有人天生就愿意漂泊,自然也有人天生喜欢安稳。
就像在《七月与安生》里,安生飞扬跋扈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渴望安稳的心,七月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下有了想去流浪的想法。
安生的家庭让她自幼缺失了很多东西,她羡慕七月的生活,即使她表面上表现得再疯狂和不羁,也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内心里有多想过上安稳平定的日子。
七月从小就扮演着“乖乖女”的角色,甚至有的时候自己都忘了本来的模样。她羡慕七月的勇气,当本来一成不变的生活被打破以后,她毅然决定辞去工作,选择流浪。
骨子里带的东西,终究是改不掉的。不管你是七月还是安生,忠于自己的内心就好。
其实哪有什么“一眼就能望到死”的职业啊,在有趣的灵魂下,日子精彩着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