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气舒适的时候,我喜欢于吃好晚饭去楼下花园里散步,走几圈一边呼吸洗肺,一边还让思绪游离或聚焦,这期间往往会突然想明白一些事情该如何解决处理,我喜欢称它为来了灵感。这背后也有一套思维模型叫做暗时间。
所谓暗时间,其实就是隐藏在我们的身边,不容易被利用的碎片化时间,比如吃饭的时间、散步的时间、坐车的时间,甚至是睡觉的时间。那为什么这些时间可以被利用呢?潜意识!
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连续性地投入能够让信息更少地损耗。比如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头绪之后就放在一边,隔两天再从新开始,那么我们对之前的思考会有一个熟悉和重新梳理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中除了会造成信息的损耗之外,会造成更多的时间浪费。而如果利用好暗时间,那么就可以保持思考的持续性。
比如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因为其他的事情需要,暂时抽离出来,那么在抽离的这段时间,让然保持这个问题在头脑中,会大幅增加我们的效率。一方面,之前已经获得的知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幅衰减,另一方面,在暗时间里,我们的大脑也在潜在地帮我们处理信息。
在很多时候,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不得要领,但是听听歌、散散步,转移一下注意力之后,突然会有个灵感闪现在头脑中,猛然间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件事情看起来很神器,但是跟我们潜在的思考息息相关。
所以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说的灵感,也是更多地建立在你已经获取大量的知识,有过深入思考后产生的,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有逻辑的理性行为,而不是单纯的机会主义的成功。
要真正利用好自己的暗时间,还需要超强的自律能力和长期的可以练习,总之,要养成好的习惯。专注,长时间聚焦于一件事情,往往能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突破。
暗时间是思维时间,只有靠推敲分析才能理解一个事物,这个推敲的时间就是暗时间。
我们大脑做一个重要的事情前需要热身,就好像我们不能看着书刷微博,再回过头看书就会需要时间。这个热身的时间也是暗时间
记忆的有效性:当接触一个信息相关信息是否会自动蹦出来?大脑是否会搜索。要主动回顾知识,给自己尽量创造回忆现有知识的机会。
(1)给别人讲
(2)整理笔记
(3)抽象演绎,虚拟经历。
这些都可以加强记忆,不能停留在他人的思考结论中。
认知偏差:视觉错误就是最简单的认知偏差例子,类似于这样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误解都是认知偏差。我们都有自己的一个“漏斗”,接触和理解一个事物以后我们会先用自己的漏斗去过滤事物然后做出判断。我们太可能因为知识的局限对事物看法有偏见。我们要多扩展视野——“这只是一个可能,未必是全部可能”。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人在思考的过程就是不断扩展认知边界,书写也是对自己的交流。书写也是对别人的交流,每个人的思维都有盲点,可以和别人交流消除盲点。写着写着会使那些模糊的变得清晰。
自利归因:把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对自己有利的一种情况。但很多结果都是多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内因。多反省自己,事有不成,反诸求己。
构筑个人知识体系:
专业技能➕跨领域技能(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表达,沟通,学习能力,keep learning)➕性格(专注,持之以恒,谦卑) 。
想想你身边的强人都是有性格上的闪光点,虽然每个行业都有上百万聪明人,但都不相同。要发现独特的自己和不可替代性。
制定阅读计划 :总览一下看最有用的书 ,看书要挑剔 ,看之前就要评估一下这本书。为什么看不懂?你看的不够使劲,仔细看就能看懂了。做笔记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是思考了多少。将思考变成习惯,思考的深入不会让你在焦虑中无所适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