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们【谈写作|纸上电台】请来了大野泽的风老师,她分享的是“西藏,西藏,我们共同的地方”。大野老师细致讲解了西藏的风土人情、民俗与文化,她发在群里的照片也美得如此纯粹,而这使我们对西藏有了全面而深入了解。
由于我是个无可救药的诗人,所以非常欣赏大野老师对生活的态度,也极其赞同她说的“当慢下来,生活就会变得妙不可言”的观点,也使我“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信念更加坚定。
我一直认为要想写出最好的文字,其实并不需要多少技巧,只需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用自己独有的视角让文字回归文化本身,那么新奇有趣的故事就会自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那如何做呢?虽然大野老师并没有详细讲解,但她的话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香菱学诗的故事: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林黛玉这段话,不是在贬低陆游的诗,而是说陆游的诗“浅近”,表面看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其实是通过锤炼得来的。
如果一开始就学这样浅显易懂的诗歌,就只能学得皮毛。那应该学什么样的诗呢?
黛玉道“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从黛玉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黛玉(也就是曹公)建议学诗的基本顺序是:
五律——七律——七绝,即先律后绝。
而略懂诗词的人应该知道,律的格式要求远大于绝,也就是说学诗不管从何处着手,都必须遵守基本要求,经历繁、难和深的过程,才能有所成。
因此学诗的第一步是掌握格律。但,这是也只是学诗的第一步。
接下来,香菱抱怨自己诗总写的不好。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注意,此句中的关键是“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林黛玉这番话,不但讲了诗歌的基本格式、音律和对仗,而且强调了立意高远的绝对重要性。想想我们看过的前人的那些好诗,其实有很多是不对仗的,甚至是不合格式的,而李白的诗尤其如此。
因此,在掌握格律的基础上必须有“奇句”,这是学诗的第二步。
听到黛玉的这段话,香菱所有悟,书中这样描写: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对香菱的观点,黛玉是什么态度呢?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此段话的关键是‘不以词害意’,也就是说在掌握诗词格律的情况下,不能为了追求字句的工整、漂亮而损伤诗词的“意趣”。
简单说来就是懂得“规矩末事,新奇为上”,这是学诗的第三步。
接着黛玉又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
黛玉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所谓“红圈”者就是黛玉学诗、读诗时觉得好时做的标记。
所以学诗的第四步是: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
下来是香菱学诗有所感悟时的故事,书中写到: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
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
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注意,香菱此段话的重点是: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联系上文,我们可以知道,一首好诗“新奇”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艺术性的准确描述上的,而这是学诗的第五步。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她们讲诗: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
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这是学诗的第六步,按赵翼说法是:“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而按齐白石画画的理论是:“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也就是“诗道”不变,但具体表述方法一定得不断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特点。
而对于这一点,从黛玉点评香菱的诗语中也可见端倪:
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
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第一首,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第二首诗,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等到第三首,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是的,经过这个过程,香菱学会了诗,而我们也请来大野老师分享了她的经验。
所谓经验、规则、喜好,其实只是写作的基础,而用自己的眼睛静下心来去观察自然、领悟自然的活力,使自己的生命更加有趣,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祝大家快乐每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