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小学生拼音报》(高版)之约而写
第五大发明
文/江俊博
清代诗人高鼎有一首《村居》,描写了春天美景和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诗文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鸢指的是老鹰,诗中的纸鸢,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风筝。那么,诗人为何不直接说风筝呢?究其原因,抛开本诗韵律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古人把风筝与纸鸢区分得明明白白。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由此可知,古代的“风筝”比“纸鸢”多了竹笛的功能,能发出声音。
从纸鸢这一称呼来看,古人应该是受到了鸟类飞翔的启发,才发明了这样的一种飞行器。在造纸术尚未被发明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把它叫做“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说的是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来窥探宋国的城池:“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本文虽已发给编辑,但目前还没正式见刊,故以付费作为保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