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实质问了两件事情。
一、慈禧是否一直极力反对清末改革
答案显然是没有。
因为慈禧如果极力反对,就没有下面的洋务运动;
送幼童赴美留学;
送官员去欧洲考察;
建立强大的北洋海军(战败的因素有很多,但并不代表装备和战力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有天壤之别差)、允许各地组建新军;
允许大臣开设新式工厂;
民间近代民族企业开始蓬勃发展......
等事情的发生。
慈禧掌权40余年,可以说她的权力欲望是非常膨胀的。
权力抓的越紧,底下的任何动作就越无法避过慈禧的眼线。
但这些清政府用以自救的改革措施都被很好的执行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慈禧对于改革并非是极力反对的。
慈禧后期充满了矛盾和无奈
我相信从太平天国被灭开始,慈禧就已经意识到了世事的剧变。
且不论太平天国如何的理想化,内部如何不合。
单单是席卷了半个中国的造反之势,就足以让晚清政府寝食不安。
然而就是这样一股强大的势力,在汉人大臣和外国势力的夹攻下,砰然破灭。
怎么办,师夷长技以制夷?
于是洋务运动兴起了,各地新军也操练起来了。
结果清政府就真的强大了吗?
各总督签订的“东南互保”,慈禧就真的一点不知吗?
真正的学到了先进的技术,新军也颇有成效,然而新军的力量并不属于清政府。
他们只属于各省总督和新军阀。
很多人回答在宣扬一个误区:晚清只有大刀长矛、慈禧误国殃民罪无可赦。
如果晚清真的如此落后,那被革命党人策反的北伐军队,是如何与军阀展开激烈的现代化战争的?
凭空变出来的新式武器吗?
张作霖的东北军,是靠着大刀长矛与日本的关东军对峙?
战后日本在东北地区留下的大量军工厂和现代化装备,全是日本人从无到有造出来,没有一点东北军留下的底子?
真相总是容易被遮掩,人们能看到的只有结果。
慈禧真的放权了,西方的技术也真的学到了。
但清政府也真的被分割了,被各个掌握先进技术的总督、军阀分割,名存实亡。
———————本文纯属简书作者为she着迷原创,禁止搬运,抄袭必究———————
不改革,帝国进犯,祖宗疆土保不住。
改革,清朝消亡,死后坟墓都被刨出来。
慈禧执政确实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世界同步的可能性。
但光绪有能力执政时,清政府封建势力败局已成,这是任何封建皇帝都无法阻止的历史洪流。
慈禧二、光绪是否有拯救晚清的能力
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光绪连做帝王最起码的能力都没有。
帝王最起码的能力是什么,是帝王相术。
保持各方势力平衡,稳步推进,以延长帝国的生命周期。
来看看光绪都干了些什么吧。
清末各方势力分为落寞的八旗、各国驻军、各省大臣总督、地方新军首领。
光绪变法,上来先锤八旗,要把他自己的根基彻底赶出朝堂。
有一段历史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康有为和荣禄的“祖宗之法”辩论。
然而事实并非字面上的变与不变,而是康有为为首的改革势力想要一股脑把满清旧官僚体系剔除掉,这是非常愚蠢的招数。
光绪本来就是光杆皇帝,靠着康有为等几个盲目自大的文人顾问,胡搞瞎搞,没有地基的高楼,注定倒塌。
而对于各个帝国势力,康有为等人提议与帝国主义“合邦而治”;
并邀请别国人士来治理朝政,同时剔除掉旧官僚。
这又是一招昏棋!
在鸦片战争之前,不接纳各国来华,我们可以称之为闭关锁国,不同变通。
光绪时代的国情是什么呢?
帝国主义已经将清政府当成了摇钱树,他们巴不得在机要位置上多两个自己人。
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实在可笑。
不知笼络总督大臣,却妄想和最不稳定的新军势力做交易
为什么慈禧明知汉人总督大搞“东南互保”,也要放权。
那是因为她明白只有这样清政府才能续存下去。
汉人总督,毕竟还是清朝臣子。
可是新军是什么人?
新军就是革命者的摇篮,是清政府的掘墓者。
结果显而易见,袁世凯这种老狐狸根本就没上当。
反而是借着光绪的瞎搞,在慈禧面前立了功劳。
到最后总揽大权,成为了新一代的摄政王式的人物。
光绪光绪的可笑改革
慈禧放权之后,在戊戌变法的103天里,光绪共发布了240多道圣旨。
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
光绪在康有为等人的鼓励下,妄图三年超越日本。
他们知道日本维新走了多久吗,整整三十年!
103天,240多道圣旨就是个笑话。
那个时候,各省早已经是总督、新军、新军阀割据的状态了。
圣旨不过是空头文件罢了,谁去理会。
可怜君臣还在帝国中兴崛起的春秋大梦中不自知。
若不是光绪最后联络了袁世凯发动政变,妄图搞掉慈禧,他自身又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本文纯属简书作者为she着迷原创,禁止搬运,抄袭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