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有助于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诗中人物形象,有助于把握诗人的远大的志向抱负,有助于全面把握诗歌主旨。——《解读古诗词之密钥》
语思:从意象到意境3其四,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有助于全面把握诗歌主旨。
1.组合意象,描绘诗歌画面。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一首诗从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连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在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乎中间的媒介。”这一特点不仅促成诗歌体裁的短小精悍,更有助于丰富诗歌画面。
《登高》前两联写景,特别是首联十四个字就有六个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急风:是指风不仅大而且快,来得猛,来得急,又加之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凛冽的疾风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高天:高突出阔远的特点,天地广阔、无边无际。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渺小、孤单,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哀啸的猿:叫声哀伤凄苦,声声哀猿啼叫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白沙:这两个意象着重色调,清和白均是冷色调,诗人满眼清白之景,触景生情,内心难免悲凉。冷清和凄凉的环境实则是诗人内心的情感写照。
飞回的鸟:鸟儿飞回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无处栖息,到处盘旋的鸟;另一种是与鸟群失散,苦苦追寻的鸟。前者以鸟的处境来喻指人的处境,写出了游子的漂泊羁旅、壮志难酬,后者借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抒发自己无家可归、孤独悲伤的内心情感。
首联中这六个看似孤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秋天肃杀萧瑟的气氛,刻画了一个孤独渺小的诗人形象,抒发了漂泊凄苦、壮志难酬的思想情感。首联这两句“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由于高而远,所以有空阔之感。”“诗比之散文要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的想象参与形象的创造,参与越自然,越没有难度,诗歌的感染力越强。”
首联14字中的六个意象所组成的画面,需要借助想象去布局、着色、刻画和细细描摹,在想象与描绘画面中完成审美与鉴赏,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2.组合意象,揣摩诗人处境。意象的直接拼合“从象的方面看上去好像是孤立的,从意的方面寻找却有一条纽带,这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联系。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和进行再创造的可能。”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楚天”:指南方的广阔天空;“水”:指长江水。起句用楚天和江水两个意象描绘出了水随天去、水天一色、广阔千里的秋景图。南方广阔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长江水都被染上了秋色,如此辽阔之景、壮阔山河,不免引发词人心中的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
“遥岑”:指远山,在词人心中像“玉簪螺髻”。词人移情于物,于是远处形状各异的山虽壮美,但对词人而言此时仿佛都在传送忧愁和怨恨。至于愁、恨是什么,又为何会于此时生发忧愁和怨恨,词中并没有直接说到。但结合本词中词人登临之地,结合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本词的写作背景,我们大致可以意会得到。向北望去便是江淮前线,词人效力无门;再远处即是中原旧疆,却也收复日。向南望去祖国河山虽好,但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残败破碎;自己渴望亲上战场,收复失地、为国效力,但朝廷主和,报国无门。以上种种,便是词人辛弃疾的愁和恨。
“落日”、“楼头”、“断鸿”、“游子”:这幅画面的意象组合技艺十分高超——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于楼头,远处传来几声失群的大雁的悲鸣声,这一切被独立亭上的游子看在眼里,听于耳中。于是,“落日”仿佛正是南宋衰颓国事的写照,“断鸿”似乎正是漂泊孤寂的词人自己。这三句虽都写景,却无一不是情语。
“吴钩”、“栏杆”两个典型意象各有深意。“吴钩”是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本应是冲上战场、收复失地的武器,现在却只能闲置于身边,只作赏玩,写出了词人空有沙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之地的苦闷之情。“栏杆拍遍”是动作描写,正因内心有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苦闷与急切才用这一动作来发泄。
众所周知,知人论世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则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已遽论奇文也。”可见作品的主旨与诗人的经历遭遇、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时代背景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然而,对于考场答题而言,若遇到作者和作品都很陌生,无法知人论世,那么借助意象的内涵意蕴去推测揣摩诗人的处境遭遇,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技巧。
3.借助画面分析诗人处境,体会诗人情感,归纳诗歌主旨。两首诗歌作品都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词人内心的情感写的既含蓄蕴藉,又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我们可以通过意象去想象诗歌画面,置身诗境有助于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结合诗人处境、遭遇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等,从而全方位的把握诗歌主旨。
方法归纳:抓意象——分析意象特点及深层意蕴——结合诗人处境,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全面把握诗歌的主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