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看见简友彤舟有爱的文章《观影》,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我点了赞并留言说,我也要写一篇关于露天电影的文章,这不,才吃过午饭,我就兴致勃勃地提起了笔。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村子里有电视机的人家都很少。整个村子里大概也只有那么一两户在外工作的人家里有电视,还是黑白的。那时十里八村的人,主要的娱乐就是看大戏和看电影,也有少数人家请了说书(说评书)的。
说书的毕竟少,那咿咿呀呀的折子戏又多半是唱给老年人听的。惟独在露天的场地看上一场电影,对我们来说,既新鲜又过瘾。
那时候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看上一场电影的。大多是谁家有喜事了,比如说谁家的孩子结婚了,或是谁家的媳妇生了大胖小子了,谁家的娃考上大学了……主人家才拿着烟、陪着笑脸,很客气地请村里的放映员给放场电影。而且还得提前说。我还记得很清楚,有一次福顺叔家的大黄牛一次生产了两头小牛娃,他高兴地合不拢嘴,也请放映员放了一场电影让大家看。
记忆中,每次放电影前,放映员要趴在村里的大喇叭里提前广播一下。说今天晚上,在谁家院里或是哪个生产队的哪块场地,放映电影,电影名是什么,几点准时开演,请大家都去观看。
我们这些小孩子,从大喇叭响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兴奋了。晚饭囫囵吞枣似的,胡乱扒拉几口,搬起个小板凳就往放映场地跑。大人不放心,也随后跟着。
到了放映场地,银幕已经挂好了。离开演时间还早,底下却已坐满了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趁着开演前的这段时间无拘无束地说笑着,偶尔还开玩笑地打闹着。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中,电影开演了。说笑声、打闹声立刻停止了。人们都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盯着银幕,全场只剩下电演中的人物对话声。一字一句,抑抑顿挫,饱含情感。
就在大家坐得端端正正,伸长了脖子正看得津津有味时,要换片了。人群又开始骚动起来。口哨声、议论电影里故事情节的声音,孩子们不耐烦,催促放映员的尖叫声此起彼伏。又是一阵热闹。
很快,放映员换好片子,电影又继续往下演。人群才又安静了下来。那时,一部电影往往要换四、五次片子才能演完。
最后,在人们意犹未尽的遗憾声中,电影演完了。放映员和几个人在那里收拾银幕,人群慢慢散了,大的拉着小的,年青的扶着年老的,有的还打着手电筒,各自回家。小村又恢复了夜里的平静。我们又期待着下一场电影。
好友彤舟有爱在他的文章后面说,不知道现在还有哪儿放这种露天的电影,说他的孩子一定会喜欢看这样的露天电影。我想也是吧。
我也想带着孩子再看一次这样的露天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