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狄日夕耳 #原创#
最近追两部剧追的热血沸腾,《北京女子图鉴》和《上海女子图鉴》。
早先是听了《北京女子图鉴》的主题曲《她她她》,然后入坑。大概追了两个礼拜吧,看到女主从学生时代的傻白甜,一步步进化成职场女魔头,马上要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我开始了另一部《上海女子图鉴》。没错,就在今天。
也许因为我本身就在上海打拼,更加能感同身受,所以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个小城市的姑娘是如何在魔都一步步站稳脚跟的。
今天只看了第一集。
故事开头定位在2003年的上海,即将大学毕业的罗海燕,在毕业散伙饭上喝的酩酊大醉。一开场这个人设就很吸引我,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穿着格子衬衫,留着那个年代最时髦的齐刘海;聚餐结束后回家的路上,喝醉的她在男友背上旁若无人地大喊着“我爱你”,两人在路边接吻。
这个女孩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男孩般的叛逆气息,简直是看到了另一个我。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活泼开朗,乖张叛逆,我行我素,幼稚晚熟(现在依旧没熟)。在外贪玩,回家顶嘴,没少挨过老妈的打。
**在这想插一句,之前看心理学的一些书籍,有些理论过分强调成长环境对个人性格的影响,说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成年后的某些性格。我看不然,所有的成年人都有脾气,生活压力都很大,为什么他们不是因为孩子本身的性格而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呢?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宜人性就比较高,天生就比较乖巧内敛,所以家长根本下不去手。但是像我这种的,说教不管用就只好用打的(捂脸)。**
90后那些青春记忆里流行过的和不太流行的东西,我几乎都跟过风。什么帆布鞋啦,带特殊符号的昵称啦,不好好背书包,书包带一定要放的很长拖拉到屁股,就连女主的大厚齐刘海跟那时的我一模一样。至于学习,成绩还行,但几乎没下真功夫努力过,就仗着脑瓜子好使。中学时不知怎的爱听广播,常在网上给电台留言,一到晚上就守在收音机旁等着听主持人念我的留言,作业也不好好写,都是等着第二天早自习抄同桌的(老脸一红,惭愧)。
我一直说我是个自我意识强烈且独立的人。有多自我呢?小时候的我就属于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的那种,做什么都是我行我素想当然,于是三分钟热度和半途而废就成了常事。所以后来家里人也都练就了一身抵抗力,我再提要求,就把我当做《狼来了》里面的小孩,喊破喉咙都不敢轻易答应我了。
是啊,现在的我幼稚,但那时的我更加幼稚。根本不懂什么叫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买单,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肆意妄为,也给家里人惹了不少的麻烦。但就是在那样的时光里,在充斥着如此多的压抑和管教的青春岁月里,有那样一个存在,一直那样坚定地默默支持着我,鼓励着我,就是我的姥爷。奈何人生苦短,岁月催人老,我才刚刚长大成人,才刚开始真正地走向人格的独立与成熟,还没来得及与他交流我新懂得的人生哲理,他就已驾鹤西去。剩下的路,还需我自己去探索前行。
所以有时候想想,“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有些人的命,也许根本是注定的,有些人注定了要靠自己去给自己的人生硬走出一条路来。这一路上必然是孤独且不被人理解的,伴随着漫漫长夜里那些长期发作的成长的阵痛。也许他们的人生必然要经历一番脱胎换骨的蜕变,如此方能练就出一颗真金般强大的内心。从此不再无病呻吟地等待沉溺,开始审时度势地走向未来。
现在看来,能在物质世界中有所成就的,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也许往往都是这些天生叛逆、个性偏执,甚至极不安分的人。他们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往往会一条道走到黑,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行我素,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易对外界妥协;他们大概也天生就有着超高的逆商,无论现实将他们打倒多少次,他们都可以若无其事地拍拍屁股重新站起来。
他们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大概就是审时度势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看清局势,顺势而为,选对方向,最后拼搏到底。
这个“他们”,说的是剧中在大城市打拼的职场女魔头,说的是我曾经的老板、上司,说的是每一个不甘平凡的灵魂,也是说给我自己。
为什么说看这两部剧看的热血沸腾?因为看到了差距啊!看看人家毕业后的三五年都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人家那才叫奋斗才叫打拼,自己这几年却过得混乱的一团糟,根本就是小玩闹。
现实永远是残酷的,但同时也充斥着无数的机会,而机会却永远把握在属于有准备的少数人手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别忘了“二八法则”与“马太效应”,既是在如狼似虎的城市,就要努力往金字塔的顶端去摸爬,充满危机感的未来才有可期。
路,还有很长,我还差的很远。
但路其实就在脚下。
作者:@狄日夕耳(个性古怪,独来独往)
内容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