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322323/1254f9918442eace.jpg)
刷手机,看到《ELLE世界时装之苑》前主编晓雪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要读哲学书》。突然想到书架上有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还一直没拆封,干脆读这本书吧。
我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年初的时候关注了赵健的读书日记直播间,在他的直播间下单了好多书。之前因为十字绣占用了我全部空闲时间,导致家里未拆封存书百余本。
虽然没时间读书,但不影响买书,想着下单的每一本书,早早晚晚都会读到,只是时间而已。
在看《理想国》之前,做好心里准备,一旦读不进去,就快速翻页至书尾,留下我的指纹,也算读完一本书,给自己个安慰。
没想到,《理想国》并不难读。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全书共十卷。柏拉图借老师苏格拉底之口与别人对话探讨公平正义,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诸多问题。
苏格拉底谈到教育,引发我的浅思考。
在第七卷,苏格拉底说了洞穴和影子的比喻。
他把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人本质比作一个洞穴,内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能通向地面,和洞穴等宽的光线能照到洞底。
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个洞穴里,他们被捆住了脖子和腿脚,无法走动,也无法扭头,只能朝前看到洞穴的后壁。当光照进来,他们可以看到影子。
有一天,一个人挣脱了束缚,从洞穴走出来,被强烈的阳光刺的睁不开眼睛。等到他适应后,才明白洞穴中的影子是因为阳光的照射。他不愿意再回去看影子。
也有一种可能,他受不了阳光的刺目,还是回到洞穴,觉得还是看影子舒服。
洞穴影子的比喻太形象了。
同时,苏格拉底提出受教育者不应该被迫进行任何学习。他认为被迫学习就会什么也学不到。
“所以说,我的朋友,不要强迫孩子们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因为你可以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天性。”
我在想,如果早在女儿求学阶段,看到苏格拉底这些提议,我会真的不逼她学习吗?
答案是否定的。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是需要底气的。这个底气来自家长的经济能力能否给孩子兜底。
曾经看到一个访谈节目,印象深刻。
主持人问一位心理学者,如果你的孩子将来不考大学,想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你会支持吗?
心里学者说,我会在我能承受的金钱范围内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
多数普通家庭还是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还是要走高考的独木桥。不逼孩子,放任自流式的学习,不知有多少家长能做到。
蔡澜没有下一代。他说如果有儿女,会亲身教育,不会让子女去上学。他会带着儿女到世界各地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院,向他们解释每一座名建筑物的形成。
这就是苏格拉底说的在游戏中学习吗?
原谅我的粗浅理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9322323/ec819e4438442f47.jpg)
网友评论